非核家園一場夢?離岸風電在台發展與挑戰 打通綠能金流任督二脈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將在彰化投資3個離岸風場,總金額達1800億台幣

▲政府力推非核家園,離岸風電成為台灣必須迎頭趕上的發展趨勢。(示意圖/業者提供)

採訪、撰文/劉書甯

政府推出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綠能建設即為其中的重點措施,預計將在2017至2024年,合計政府編列特別預算,及從民間引資新台幣1兆4,278億元資金支應,總共希望能投入新台幣1兆7,547億元的資金來打造綠能建設。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繼太陽能發電之後,政府下一步要挑戰的綠能領域,就是離岸風電。這在所有綠能發電裡,所需要投入的資金最多,也需要最龐大的工程團隊投入,是困難度最高,同時也最具挑戰性的供電技術。

發展離岸風電已無法迴避

儘管離岸風電發展不易,但卻是台灣無法迴避,而且必須迎頭趕上的發展趨勢,很多統計數據可以說明這個必然性。首先,根據國際預測機構估算,到了2040年,全球發電量中,綠色能源的供電將占比16%,除了太陽能發電已走入穩定成長階段之外,在全球現在最具爆發力成長的,就是離岸風電。

目前全球有8成的離岸風電集中在歐洲,但是近來中國、日本、東南亞的印尼等國已急起直追,預測自2018年起,亞洲的離岸風電新增裝置將大幅成長,到了2021年,甚至可望超過歐洲。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也因此,根據政府所設定 的2025年能源政策目標,仍以太陽能發電占最大宗,但政府也規劃要同時發展離岸風電,並且希望在直至 2020年的風力發電4年推動 計畫裡,離岸風電至少供應 520MW的電量,並且進而希望在2025年,能完成離岸風電3,000MW,及陸域風電 4,200MW的開發計畫。

專案融資挑戰商銀思維

但如何能夠順利推展離岸風電在台發展,對台灣各個相關的產業元素而言,都是極大的學問,其中,銀行業者職司產業發展最重要的金流供應,離岸風電對銀行業者而言,就是一項前所未見的重要挑戰,它不僅打破銀行在傳統的授信實務上,過於依賴擔保品的習慣,它更考驗銀行透過債權證券化等新金融商品包括設計,來進行與保險業者、證券業者之間「跨業合作」的技術,因為惟有如此,才能在整個金流供應過程中,創造出更大的倍數效果,進而快速的把第一個風場的融資成功經驗,複製到下一個、下下個新的風場。

然而,最為可惜之處在於,過去擔負起扶植國家重點策略產業發展任務的工業銀行,老早在幾年前就已消失殆盡,這使得過去工業銀行最擅長的專案融資方式、流程,現在僅存在市場上的商業銀行,得全面重新學過,但由於整個對業務的邏輯、思維都不一樣,這不僅涉及觀念的打破再重建,對習於商業銀行模式運作的銀行而言,要在實務上真正掌握到專案融資的精髓,相對而言也更加困難。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商業銀行過往較依賴擔保品的價值,來給予融資額度,對行員而言,這才是最沒有風險的放款方式,但專案融資的精神卻不是這樣。

丹麥離岸風電融資案例

以離岸風電來說,就以全球 風電龍頭,來自丹麥的丹能公 司(Dong Energy)為例,丹能公司在全世界的離岸風電開發計畫,都是透過設置多重的控股公司、SPV公司來執行,一方面和母集團有明確的風險責任承擔多寡的切割,另一方面,SPV作為借款主體,倘若這個計畫失敗,銀行將沒有其他的擔保品可以「索賠」,換言之,在沒有擔保品的加持之下,此時就考驗銀行是否有足夠的徵審團隊,可以看出專案融資計畫的品質,及未來的成功性高低,甚至團隊專業程度夠強的,還能在過程中適時的加以輔導,讓整個計畫能順利運作。

另外,這種專案融資的放款天期之長,也非商業銀行的大多數授信案所能比擬。一般的商業銀行放款天期,只要超過3年就是中長期放款,大多在5年之內,能借到7年或7年以上者相當少數。

然而,所謂的專案融資卻非如此,離岸風電的天期更是長,動輒10年以上,甚至長達15年之久,隨著天期的拉長,匯率、利率變動的管理,還有整個總體大環境的變數也將更多,這些也更加考驗銀行人員的金融專業,是否禁得起時間考驗。

而另一個重點,就在於銀行人員對於槓桿的掌握,是否具有「異業結盟」的實力,透過將聯貸債權轉化為證券化商品,引進證券業、保險業者來合作發行、投資;就以離岸風電的專案融資及發展多元化財務商品為例,如此一來,將可以空出更多的授信額度,再進行下一個風場的授信、轉換為證券化商品的循環,這也考驗銀行人員的創意與對商品設計的靈活度。

這些運作模式,都與商業銀行過去的業務模式大相逕庭,究竟金融圈的接受度如何,實在不無疑問,現在只能引進跨國銀行的專業進行合作,例如,臺銀在與全球離岸風電專案融資首屈一指的日本三井住友集團的MOU簽署內容中,就已明文訂定離岸風電的專案融資合作將是雙方結盟合作的重要項目,在這樣的跨國合作架構之下,身為龍頭銀行的臺銀,所扮演的角色及發揮的功能也引人期待。

台灣外匯及利率風險高

而除了其他國家發展離岸風電專案融資的經驗可供借鏡之外,其實台灣也有自身必須設法克服的問題與挑戰,這些問題存在於不同的面向,包括外匯風險、利率風險、台灣的電網問題,乃至於氣候問題,或是海上施工技術是否已到位、電力採購協議是否對供電者公平等,這些都是台灣在發展離岸風電專案融資時,所必須檢視,並且改善的問題。

以外匯及利率風險而言,由於台灣市場是屬於「淺碟型」市場,這使得不論是利率,或是匯率風險,比起歐美國家的市場幅員,台灣的淺碟型市場,能夠去化或吸收承擔這些風險的能力也相對較低。

在利率問題上,台灣不論是證券或銀行,在缺乏兼具深度及長期IRS市場的新台幣債務加持下,均無法為大型離岸風電專案融資,提供所需要的IRS避險;若以歐美等離岸風電財務融資成熟的國家來看,這類IRS大約占專案債務的75%至90%之間,直到債務到期為止。

而在電網容量方面,開發商對電網容量的要求,與現行台灣硬體電網設備所能供給的容量,有一段不小的落差,舉例來說,彰化區附近的電網容量是4GW,但開發商的目標則是最終能開發到6GW至8GW,此時,足夠的電網容量勢必得擴充,才能因應電量的增加。

海上工程與天候的考驗

至於氣候等天然條件的問題,對台灣而言尤為重要的挑戰,比起北歐國家,台灣很明顯有著颱風多、地震也多這兩大問題,已在歐美等國投入離岸風電多年的開發商,能否因應台灣特殊的自然環境,設計出足夠堅固的風車來承受颱風或地震的挑戰,也將考驗歐美在離岸風電上的成功經驗,能否順利複製到台灣這塊土地。

比起歐美國家的離岸風電基礎設施,台灣的海底岩層,由於更為堅固,且海域更深,因此在建立離岸風電的海上基地時,將成為更具挑戰性的工程,但問題在於,台灣本身還沒有這樣的工程團隊,來進行海底施工,包括負責進行打樁的大型船隊,或是500噸級的起重船及海上平台,這些台灣都有待建立。

此外,台灣還有另一個需要面對的問題,就是政治風險,離岸風電的發展,目前已可看到受到來自環保團體抗爭的壓力不小,在這種不確定性及壓力下,很多計畫被迫進行大幅調整,甚有可能使已經來台探路的海外開發商,因為恐懼這種不確定性,而打起退堂鼓。對於這些問題,政府固然不能對環保團隊的建議視而不見,但必要的時候仍必須為所當為,拿出魄力,否則的話,最具挑戰性的離岸風電發展,台灣將永遠無法跨過這一關。

※ 精彩全文,詳見《台灣銀行家2017年11月號》。
※ 本文由財團法人台灣金融研訓院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