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Facebook、Google 善用愛爾蘭公司稅籍做避稅

▲▼Google公司成為全球15家年輕人最想去的科技公司前3名。(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Google公司被外國媒體彭博社踢爆有三明治避稅行為。(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林昱均/台北報導

跨國企業龍頭Google日前被外媒彭博社踢爆,2016年Google把新台幣5,565億元的營收從該公司旗下位於愛爾蘭的第一家子公司轉至位於荷蘭的第二公司,再把營收從第二公司轉至在愛爾蘭登記、總部位於百慕達的第三家子公司,達到「未有營業事實標準」條款,藉此避稅近1200億元。不只Google,Facebook也在台灣受到同樣的質疑聲浪,財政部也將於本周宣布新制的跨境電商課稅型態。

根據彭博社報導指出,Google利用愛爾蘭與荷蘭做重複轉進出的三明治結構,先將實際營收的第一家愛爾蘭公司獲利,利用荷蘭與愛爾蘭的租稅協議,轉往荷蘭第二家子公司,再轉回在愛爾蘭登記的第三家子公司,由於第三家子公司在愛爾蘭只有資金流動、並無營運事實,就可依當地政府規定不必繳稅。

Facebook在2014年也曾在英國大幅避稅而被抵制,當年在英國營收破上億元英鎊,但是Facebook在英國當地卻只繳了4312英鎊的稅,實質稅率連萬分之1都不到,關鍵就在各國的企業在Facebook下廣告後,錢是直接匯進Facebook愛爾蘭總公司的帳戶,並以愛爾蘭當地的低稅率課徵,而非算在各國的當地稅率。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前時代力量黨立委黃國昌也質疑,Facebook登記在台的「台灣臉書」每年在台灣的營業收入為新台幣100億元,若依照財報,適用的營業利潤率應為45%,扣除部分抵稅優惠後,理論上台灣應該可收得7.8億元,但實際上只收得2.6億元。

由於跨境電商如Google、Facebook在各國都有這類避稅行為,財政部賦稅署副署長宋秀玲指出,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正研擬改用另類稅制做規範,而台版制度將在本周公布並實施。

▼愛爾蘭一直是企業界孰稱的免稅天堂。(圖/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