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董事會 陳盈州提3要素:組織章程、重視風險、國際結盟

公司,股東,股東會議,開會,爭議(圖/視覺中國CFP)

▲近年來不少公司發生董事會的爭議,也讓風險治理的弱點暴露在陽光下,圖為董事會示意圖。(圖/視覺中國CFP)

記者林昱均/台北報導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最新《銀行董事會風險治理的下一步為何?》報告。內容指出,自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與金融機構已逐步於董事會組織規程當中建構風險治理辦法,勤業眾信銀行產業專家陳盈州也歸納出3大進展,包括企業需完善其董事會組織規程、重視新興風險,還有與國際企業結盟。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銀行產業負責人陳盈州指出,過去法規、法遵與監理要求的廣度與強度不斷提升,因此金融機構管理團隊與股東啟動「風險管理與董事會風險監督」計畫。在中華民國銀行商業同業公會努力推動下,風險治理所謂的「3道防線模型」於台灣金融控股公司及銀行業已行之多年。不過,產業發展千變萬化、各國法規多不勝數,錯判局勢將為企業帶來負面影響。因此,金融機構董事所承受的風險,不再侷限於公司治理的壓力,伴隨而來的是個人聲譽的損害,「能力愈高,責任愈重」已然成為跨國銀行董事職責的最佳寫照,不可輕忽。

勤業眾信研究團隊指出,若分析「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及美國「非銀行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2016年與2017年的風險委員會組織規程,歸納可發現,若建構完善組織規程、重視新興風險、與國際企業結盟3大要素,有助於提升風險委員會運作效能。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指出,所有受評金融機構已普遍且明確於組織規程中,詳述董事會風險委員會的運作方式和角色,包括:定義風險胃納、制訂風險管理政策、監督整體風險管理架構運作等;且整體而言,其對於監理規範與指南的遵循程度,均超出一般標準規定,值得各界仿效。

面對現今金融產業的網路、商業行為、財務模型與第三方風險等重大挑戰,陳盈州則表示,許多受評金融機構的組織規程仍未臻完備;對此,陳盈州建議企業應考慮新興風險將為金融機構帶來全新挑戰,風險委員會實務運作時雖會評估,但若能實踐於組織規程,將有助企業因應潛在風險帶來的衝擊與影響。

若以地理位置區分,研究結果指出,美國地區以外的受評金融機構已在多項評估標準中有顯著性改善,但美國地區受評金融機構風險委員會的運作完整度,仍更勝一籌。陳盈州指出,雖然「區域型金融服務」將為主流,但基本的概念是不變的,若借鏡美國及巴塞爾銀行監理委員會之監理要點作為,將有助加速跨國結盟的發展,也能以更嚴格的標準防備風險。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銀行產業負責人陳盈州指出,許多受評金融機構的組織規程仍未臻完備。(圖/勤業眾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