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銀行家/比特幣是泡沫之母? 加密貨幣撼動全球央行主權

▲虛擬貨幣,數位貨幣,比特幣。(圖/視覺中國CFP)

▲比特幣示意圖。(圖/視覺中國CFP)

文/台灣銀行家

近年隨著以比特幣為首的加密貨幣興起,數位貨幣議題已同時吸引金融圈內外的目光關注,但眾人對數位貨幣的評價褒貶不一,各國政府面對數位貨幣的態度也南轅北轍。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認識數位貨幣本質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拉加德女士於2017年10月IMF年會中接受訪問時,提醒大家不應該將所有與數位貨幣相關的事都歸類為騙局,這種科技的意涵遠不止此;她同時強調,對於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與金融監理機關來說,現在是認真看待數位貨幣的時候了。

細究起來,數位貨幣譜系龐雜,包羅甚廣。如果依據國際貨幣基金的定義(參見圖1),數位貨幣泛指所有以數位形式表示價值之物,根據是否以法償貨幣計價分為兩類,不以法償貨幣計價之數位貨幣稱為「虛擬貨幣」;「虛擬貨幣」又區分為可轉換(轉換為實體商品、服務或貨幣)與不可轉換兩類;可轉換虛擬貨幣又可依是否有中央發行機構(即是否去中心化)區分為兩類;其中使用加密技術認證的去中心化可轉換虛擬貨幣,稱為「加密貨幣」,例如比特幣、以太幣等數位貨幣即劃歸此類。前述拉加德女士談話中所提的數位貨幣,主要還是指涉數位貨幣中的加密貨幣。

全球的加密貨幣目前超過1,500種,這些加密貨幣的總市值在2018年1月上旬一度高達US$8,100億,相較於2017年初,總市值僅US$200億左右,成長幅度驚人。不過加密貨幣的價格波動劇烈,到了本文截稿的2月9日時,總市值已降到US$3,800億,其中比特幣市值約占總市值35%,以太幣20%,瑞波幣8%,其餘加密貨幣市值占比都在5%以下。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般而言,影響物價穩定、金融穩定、支付系統順暢運作與謹慎監理的風險高低依賴於虛擬貨幣的發行量、交易量、接受度及其與實體經濟的聯繫程度。歐洲央行(ECB)2012年的報告指出,倘若虛擬貨幣的發行量維持在低檔,則其不至於為物價穩定帶來風險;而受限於與實體經濟的聯繫不強、使用者接受度不高、交易量偏低等現況,虛擬貨幣也不至危及金融安定。

數位貨幣興起 各國對策不一

到了2015年,歐洲央行仍大致保持相同看法,亦即這些風險驅動因子暫時均維持在尚不需中央銀行操心的水準。2017年,英國的研究機構總體經濟中心(Centre for Macroeconomics)在一份調查研究中,徵詢近50位歐洲的重量級經濟學家對加密貨幣的看法,高達7成的受訪者不認為加密貨幣近年內將危及金融系統穩定;儘管如此,超過6成的受訪者仍然同意加密貨幣需要加強監管。對於虛擬貨幣監管的重點,包括消費者保護、反洗錢與反資恐以及課稅的議題。

另一方面,當虛擬貨幣之使用量日增,可能影響準備金供需、貨幣流通速度、貨幣乘數,進而影響貨幣政策的執行效果;且利用虛擬貨幣進行跨境支付,可規避外匯及資本管制。這都有弱化中央銀行職能之虞。央行可採取的對策之一,是發行央行數位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發行央行數位貨幣的優點不少,包括可即時監控支付系統的運作情況,可提升跨境支付與清算的效率,精準掌握貨幣流向,有效控制貨幣供給量。若採記名式數位貨幣,還可提升交易透明度,減少洗錢與逃稅。然而發行央行數位貨幣所需考慮的相關配套甚多,涵蓋技術、法制、政策、經濟、社會等各個面向。

面對數位貨幣興起,我國金管會的態度是先觀察,若未達有價證券的階段,就以「虛擬商品」看待。只要沒有非法吸金、詐欺,則秉持低度監理的態度,但是金融機構不得參與(收受、兌換)或提供虛擬貨幣相關服務或交易。中央銀行則呼籲投資人應注意比特幣的高度投機性;針對發行央行數位貨幣相關議題則已著手研究,尚無明確結論。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全球主要國家面對數位貨幣來臨的因應可參見下頁表。可以看出大部分國家與我國相同,並不將加密貨幣視為「貨幣」,而歸類為商品。至於交易加密貨幣是否要課稅,至於要課何種稅,則莫衷一是。

就監管強度而言,中國大陸雖不禁止個人交易虛擬貨幣,但禁止金融業從事虛擬貨幣業務,也禁止「首次代幣發行」(ICO)。韓國原本採低度監管,但近期態度趨嚴,除禁止ICO外,也禁止使用匿名銀行帳戶進行加密貨幣交易。許多國家(包括我國)對於ICO採個案判定,例如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新加坡等皆屬之,俄羅斯則規範募資上限。另外,各國對於是否要發行央行數位貨幣亦看法分歧,英國與日本皆已表明暫無發行計畫,瑞典、俄羅斯與中國大陸則相對積極。

數位貨幣發展趨勢 值得深思

隨著數位貨幣的接受度提高及其他客觀條件的成熟,走向數位貨幣與實體貨幣共存的體制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但在形成此一共存體制的過程中,若干潛在課題宜及早預應。例如數位貨幣的廣泛使用有可能排擠商業銀行存款,使商業銀行資金短缺,恰好與目前游資浮濫的情況相反。

然而若商業銀行貸放資金不足,極易影響經濟發展,必須正視。另外,比特幣常與洗錢、勒索等犯罪行為產生聯想,但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卻標榜不可竄改與可追蹤等特質。如何誘導數位貨幣朝向改善交易透明度發展,使其有助於反洗錢及反資恐,並利於管制資金移動,也是值得深思的議題。

▼台灣銀行家3月號雙封面。(圖/金融研訓院提供)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