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能,我們為何不能? 黃俊英:台灣廠商欠缺行銷力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

台灣產業的未來該何去何從?考試委員黃俊英在甫出版的《體驗行銷的時代革命》一書中撰文指出,台灣許多企業習慣將眼光放在短期的利益,而不是將心力投入於產品研發及品牌行銷工作,或許這正是造成多年來我們一直在檢討「日本能,韓國能,我們為何不能?」的可能答案。

 

▲考試委員為新書《體驗行銷的時代革命》撰寫推薦序,該書以星巴克等品牌案例說明「體驗行銷」的重要性。(圖/崧博出版提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前剛出版的新書《體驗行銷的時代革命》,請來長期在行銷教育、研究領域的黃俊英撰寫推薦序,黃俊英在序中指出,近年來社會上普遍討論台灣產業的未來,這樣的議題其實不是今天才發生,而是一直不斷被國人檢討卻始得不到共識的問題。記得70年代,我們喊著「日本能,我們為何不能?」,努力要學習日本產業的發展模式與企業經營的哲學。然而,數十年過去了,我們還是沒有找到答案,只是問題換成了「韓國能,我們為何不能?」。幾十年來,到底韓國與日本作對了甚麼,而我們又作錯了甚麼?

黃俊英認為,答案可能就在於台灣許多企業習慣將眼光放在短期的利益,而不是將心力投入於產品研發及品牌行銷工作。以代工為主的產業結構,毛利通常十分微薄,當台灣內部的工資與營運成本上漲時,企業就被迫要移往中國大陸或東南亞等成本較低的地區,否則無法生存。而韓國大型企業多年來則積極投入於國際品牌的發展,從重工、電子產品、網路遊戲,甚至是演藝與文創產業,都可以看到他們的成功表現,例如汽車業的Hyundai,還是3C產品的SAMSUNG,或是娛樂事業的Rain、少女時代,以及賺人熱淚的韓劇,而這些品牌都不是選擇以低價作為市場競爭的武器,反而是透過行銷來創造品牌及產品的價值,如此,不但將市場擴及到亞洲甚至是全球,更因價格與毛利的提升,使得品牌與產品的價值升級,讓整體產業鏈利益增加,產業因此無須外移且帶動勞動薪資之加值。

黃俊英說,台灣其實並不缺乏創新與研發能力,當APPLE在2007年發表第一支風靡全球的iPhone時,台灣菜籃族人手一隻的股票機,早在10多年前就已經具備了智慧型手機的雛形,台灣廠商真正缺乏的很可能是行銷的能力。

由台灣崧博與大陸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共同策畫出版的《體驗行銷的時代革命》,作者駱少康為文化大學國企所行銷博士,黃榮華則具有17年圖書行銷經驗,兩人均在許多大學負責行銷學課程,這本書1月在兩岸同時出版,短短幾天即攻佔各書城行銷類暢銷排行榜。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