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 台灣科技專案勇奪5大獎

▲2019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 台灣科技專案勇奪5大獎。(圖/工研院提供)

▲左起為金屬中心楊光勳、工研院副組長江佩馨、紡織所協理陳宏恩、資策會執行長卓政宏、經濟部次長林全能、工研院院長劉文雄、金屬中心執行長林秋豐、技術處副處長林德生、工研院副所長程瑞曦、資策會所長謝文泰。(圖/工研院提供)

記者姚惠茹/台北報導
 
素有科技產業奧斯卡之稱的「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2019年獲獎名單今(1)日出爐,經濟部技術處支持的科技專案大豐收,共有工研院、資策會、金屬中心、紡織所等四個單位,勇奪五項大獎,並與麻省理工學院(MIT)林肯實驗室、美國太空總署(NASA)與阿岡國家實驗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等知名機構並列殊榮。

今年獲獎五項科專技術,包括「RAIBA可動態重組與自我調節之電池陣列系統」、「仿生多突狀磁珠製備技術」、「智慧農業數位分身」、「DIFA高間距噴氣織機」、「協同搬運模組」,已分別與台大醫院、致茂電子、台鹽綠能、紡織業秀平等機構及業者展開合作,落實科專產業化的成果。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工研院全球首創「RAIBA可動態重組與自我調節之電池陣列系統」。(圖/工研院提供)
 
經濟部次長林全能指出,「世界經濟論壇」(WEF)將台灣列為全球四大「超級創新國」,2018年法人科專促成廠商投資金額新臺幣577億元,平均每投入1元科技專案經費,創造4.39元投資效益,歷年至今科專已累積近3萬筆專利暨可移轉技術資料,補足企業的技術研發需求,成效亮眼。

林全能表示,科專成果已經連續12年獲得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的榮耀,細數12年來獲獎的53項技術,超過九成獲獎技術已技轉國際大廠或國內廠商,例如儒鴻、中鋼、台泥、有量科技等,也有不少獲獎技術成立新創公司,讓創新真正落地產業化。
 
今年科專成果共獲五項大獎,工研院全球首創「RAIBA可動態重組與自我調節之電池陣列系統」,透過人工智慧控制電池模組的放電負載,可整合新、舊電池模組的儲能系統,解決未來電動車數量大增,隨之衍生的汰役電池問題,創造資源永續再利用與再生能源商機。

▲工研院首創全球唯一的「仿生多突狀磁珠製備技術」。(圖/工研院提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癌症至今仍是人類大敵,工研院首創全球唯一的「仿生多突狀磁珠製備技術」,經台大醫院同步測試證實,這項技術可有效活化免疫T細胞,為「精準醫療」帶來新商機,預計在2020年推出臨床用GMP等級的產品,成為癌症治療要角。

▲資策會「智慧農業數位分身」技術。(圖/工研院提供)
 
至於資策會「智慧農業數位分身」技術,則可讓農民可以依據經驗及現場觀察,選擇設備參數的修改,還能進行修改前的模擬預測,做出最佳的判斷。數位分身技術裡,AI也會動態學習農民的經驗、知識,進而達到協同運作、決策優化的效果。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紡織所DIFA高間距噴氣織機能織造出高間距、高密度3D立體結構織物。(圖/工研院提供)

還有紡織綜合所獲獎技術為全球首台之非等高「DIFA高間距噴氣織機」,突破目前市場等高間距機型的限制,能織造出高間距、高密度3D立體結構織物,用途廣泛,例如救難船、千斤頂及緩衝材等,有助國內業者進軍高附加價值之產業用紡織品市場。

▲金屬中心的「協同搬運模組」,可即時同步操控數台自動導向車來執行搬運任務。(圖/工研院提供)

以及金屬中心的「協同搬運模組」,仿效螞蟻搬運邏輯,不僅結合動力輪模組、平台以及智慧化模擬指揮系統之完整解決方案。同時擁有無線智慧、彈性運用、靈活移動三大特點,可即時同步操控數台自動導向車來執行搬運任務,實現了未來智慧化的搬運模式。
 
「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今年由新東家WTWH媒體集團接手舉辦,原R&D Magazine也更名為R&D World雜誌,該獎項是研發領域極為推崇的科技研發國際大獎,每年從全球上千件創新技術中,挑選出100項年度具重大創新意義及對人類生活影響深遠的商品化技術,今年已邁入第58屆,成為市場上鑑定新技術的革命性地位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