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6分鐘「科技體適能檢測」 體育署攜手工研院訂定新標準

▲推廣6分鐘「科技體適能檢測」 體育署攜手工研院訂定新標準。(圖/工研院提供)

▲體育署攜手工研院推廣6分鐘「科技體適能檢測」。(圖/工研院提供)

記者姚惠茹/台北報導

體育署偕同工研院設立體適能專案辦公室,提出新型態的「科技體適能檢測」,只要6分鐘就能知道自身的體適能數據,今(26)日邀請知名有氧教練潘若迪說明科技體適能的發展沿革,分享新檢測可降低一般國民體適能檢測器材所產生的許多誤差範圍,並提升檢測的安全性及準確度。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體育署表示,國民體適能檢測辦理至今約有30年的歷史,隨著近年科技的演進,體育署為了讓檢測內容更「準確、有效、安全」,3年前攜手工研院成立體適能專案辦公室,著手研究新型態的「科技體適能檢測」。

科技體適能不僅縮短現行體適能檢測耗費的時間與體力,還可由專業的國民體適能指導員進行民眾個人數據分析,提供專屬運動處方及推薦合適的運動場所與教練,並將數據上傳至雲端紀錄,受測者隨時隨地都可以上網查詢個人體適能檢測成果,可比對國人體適能現況值,了解自己的狀況。

工研院訂定科技體適能檢測標章與規範,透過精準、標準器材並運用物聯網技術推動全民體適能檢測服務作為研究基礎,訂定各項新型態的「科技體適能檢測」,試辦至今已設立檢測站擴及全台,已累積10萬筆民眾科技體適能檢測數據,並整合於由宏碁所完成「體育雲-全民運動資訊雲端系統」,該平台透過雲端技術整合國民及學生體適能檢測大數據,提升檢測效率與精準度。

工研院表示,有別於現行的國民體適能檢測,目前正在試辦中的科技體適能檢測在各項檢測項目上加入許多科技檢測儀器,除了身高、體重、BMI等項目,在科技體適能中,改以身體組成分析儀器來進行檢測,透過儀器檢測軀幹與四肢之肌肉與體脂肪的比例,讓受測者更能掌握自身健康狀況。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中國民體適能肌力項目中的一分鐘仰臥起坐則改為握力檢測,更可以將受測者的肌力數據化,提供更詳盡的運動處方建議,並為了強化心肺耐力檢測項目的受測率與安全性,將國民體適能檢測的3分鐘登階項目,改為漸進式原地抬膝踏步,透過穿戴式裝置更精準監測心跳數值,並透過雲端公式計算出受測者心肺耐力,也取消原有30公分登階高度,讓受測者更安全的檢測心肺耐力。

體育署去年邀請獲得運動企業認證的企業參與科技體適能檢測,透過大數據分析檢測結果,與一般民眾的檢測現況值作比較後,結果指出在握力、柔軟度項目,企業員工都有較好的表現;軀幹與四肢的體脂肪量項目,企業員工的數值也較低。

此外,企業女性員工在心肺能力項目的表現,明顯優於一般女性民眾,企業可透過此數據得知,若能積極鼓勵員工培養運動習慣、打造職場運動風氣,將可能有效提升員工體適能表現,讓政府可依大數據分析成果擬定政策,符合現代大數據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