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收服蘋果的小接頭 會養出王雪紅第三支股王?

圖/商業周刊提供

▲威盛創辦人王雪紅。(圖/攝影賴建宏)

文/蔡靚萱、吳中傑

曾打造出威盛、宏達電兩支股王,威盛創辦人王雪紅又有新作品。最近,她旗下的第3支股票威鋒登錄興櫃,兩天內股價就漲了兩倍,讓股民熱議:有機會變成該集團的第三支股王嗎?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距離威盛於20年前掛牌、宏達電在17年前上市,如今,威盛集團終於又有小金雞進入掛牌程序。生產USB控制晶片的威鋒電子,其實還沒上市櫃,光是在2019年12月20日以60元登錄興櫃,便引發投資人追捧,隔天盤中就飆上202元高價。

為什麼這麼熱?要知道這20年來,台灣能夠出兩支股王的也只有威盛集團。王雪紅做對的,是連續押中兩大趨勢。

一是威盛搭上CPU(中央處理器)晶片組風潮,以市場菜鳥之姿,推出低價主機板晶片組,市占率快速突破5成,迫使龍頭英特爾(Intel)市占從九成滑落為3成,寫下小蝦米對大鯨魚的輝煌歷史,推動股價最高到629元。

另一則是宏達電早早押寶了觸控式智慧型手機,2007年時,搶在第一代iPhone發售前就開賣「阿福機」,一舉贏得全球注目,將品牌推向國際市場;金融海嘯後再接再厲,又成功搭上Android系統智慧型手機的第一波熱潮,帶動宏達電股票創1300元天價。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USB生態系將進人們口袋

這次,威鋒又代表了什麼大趨勢?一家資本額只有6億元的小公司,真能複製兩位前輩的成功史,登上股王?而股民也擔憂,威盛、宏達電後來盛極而衰,如今成了股價不到40元的尋常個股,威鋒是不是也會步上後塵?

威鋒主力產品為USB控制晶片,搭上的,是USB接頭的「Type-C規格」風潮。
這兩年曾採購電子用品的消費者,應該對Type-C接頭不陌生,就連很愛自創規格的蘋果,都被它征服了。蘋果筆電在2015年全面改用此規格時,還曾因iPhone從此無法在自家筆電上充電,被譏笑是貪轉接器財。最近,就連新一代iPad Pro也改用Type-C接頭。

事實上,Type-C將可能是各種傳輸、充電接頭,一統江湖的終極傳輸規格。《富比世》(Forbes)報導,早在2018年10月,蘋果硬體工程副總裁透納斯(John Ternus)就公開表示,放棄自家接頭改用此規格,是為了讓iPad發展出一系列新功能,顛覆既有使用方式。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為Type-C只用一個接孔,就能同時傳輸影像、快速傳送大量資料,甚至還能自由決定要充電還是放電。改用這接頭後,iPad可以外接相機、樂器、各種基座,還能外接4K、5K電視,功能將大為擴充,以後還能用iPad替iPhone充電!

全球前20大半導體公司安森美(On Semiconductor)也在電子技術雜誌《EDN Taiwan》撰文宣示,Type-C將在接頭界帶來等同行動通訊5G般的革命,因為,它將使USB生態系統,得以從桌面擴充到人們口袋中,隨時都應用得上。

沒有大單,王改走保守路線

不過,光是接頭革命,就有機會創造出新股王?機會是有的,威鋒競爭對手之一的華碩旗下小金雞祥碩,股價已經來到600多元。這也難怪,股民對威鋒股價走勢充滿想像。

不過,一位國內投顧分析師表示,以威鋒營運數字來看,目前股價已明顯偏高了。

原因是,USB控制晶片當前大單,主要來自大廠,業者必須跟著巨人走,業績成長空間才會大。例如祥碩隸屬華碩集團,主攻把晶片做在主機板上的生意,有AMD、英特爾大單,業績才有爆發性。而且祥碩除了筆電市場,還打入資料中心等高毛利利基市場,因此能享有高本益比。

相較之下,威鋒沒有大廠大單奧援,主攻配件如USB擴充基座、攜帶式擴充線,以及VR、遊戲機等產品,較不具爆發性。威鋒2019年前10月每股盈餘(EPS)為3.42元,以全年上看4元推估,本益比已超過40倍,勝過同業祥碩的35倍、譜瑞的18倍。

威鋒副總經理陳鴻文在接受商周訪問時也坦承,沒有來自大客戶給的大單,公司營收獲利能穩穩上升,卻無法爆發性成長,但好處是客源分散、業績大起大落的風險相對小。

換句話說,這次王雪紅對上的,不再是英特爾或蘋果等巨頭,打的不再是小蝦米對大鯨魚的硬仗,而是選了相對保守的路線。

股價過熱的威鋒,目前市值已近百億元,威盛所持有的近七成威鋒股票,帳面價值飆了10倍以上,對於每年獲利不到1億元的威盛,這倒是低迷財務數字的大補丸。

【更多報導】

東京迪士尼竟比上海還便宜!3大訊號顯示:日本正變貧窮

薪水高職稱好,一做23年,竟在46歲被開除...即使是幸福企業,也不該把人生託付給它

不到7年就會癢、最愛離的不是台北人、天氣熱時最想離!台版《婚姻故事》關鍵報告

出遊小常識》在機場領行李,為什麼不要問Where can I find my luggage?

燒酒雞、薑母鴨...這些食物別餵孩子!兒科醫師告訴你:沒到5歲吃酒的嚴重後果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1678期。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