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發表「熱影像體溫異常偵測技術」 科技防疫導入台北、澎湖

▲工研院發表「熱影像體溫異常偵測技術」 科技防疫導入台北、澎湖。(圖/工研院提供)

▲左起為工研院副院長張培仁、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工研院智慧微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朱俊勳。(圖/工研院提供)

記者姚惠茹/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延燒,工研院今(9)日發表「熱影像體溫異常偵測技術」,藉由非接觸式探測紅外線能量的方式,進行體溫量測,並具備「AI人工智慧辨識」、「室內外皆宜」、「多人動態測量」與「易於快速布建」四大特點,目前已陸續導入台北市及離島澎湖的部分中小學內。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快速蔓延,今日發表的「熱影像體溫異常偵測技術」,內建AI人臉辨識功能,可準確分辨受測對象是否體溫異常,非常適合應用在大量人員進出的場所進行體溫篩檢,未來工研院將持續運用跨領域優勢,發表更多防疫科技研發成果。
 
工研院副院長張培仁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月底所公布的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的前十大患者症狀排行榜,有高達87.9%的人都曾出現發燒症狀,排名第一,因此在防疫或自我保護上,能在一開始就量測體溫,及時發現並隔離發燒人員是非常關鍵的防疫作為。
 
張培仁進一步指出,工研院的「熱影像體溫異常偵測技術」,除了辨識的精細度與準確性外,最大的差異在於具備「AI人工智慧辨識」,可直接鎖定人臉進行額溫偵測,不必擔心貓狗、公車、汽機車亂入,更不用擔心拿著熱食、熱咖啡卻被機器偵測到溫度過高發出警訊的不準確狀況。

▲工研院發表「熱影像體溫異常偵測技術」。(圖/工研院提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培仁說明,工研院以智慧化溫度補償技術,減少像是光線、氣流或溼度等外在環境干擾,讓「室內外皆宜篩檢」,改進現有紅外線體溫感測儀大多須裝在室內的限制,並導入「多人動態量測」的功能,可同時間透過臉部辨識量測鏡頭1-3公尺範圍內的所有民眾,讓人流快速通關。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培仁補充,為了更有效率的量測體溫,工研院採用價格較平實的感測晶片,搭配演算法校正每一顆成色顯像,結合物聯網還可連結手機控制後台,不必專業人員也能輕易操作,非常適合「快速布建」在校園或企業等大量應用需求。
 
工研院智慧微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朱俊勳指出,特色包括可鎖定人臉辨識的「AI人工智慧」、結合快速捕捉照相功能之「紅外線體溫感測儀」、可穩定室內外溫差的「恆溫裝置控制技術」、可模擬出高品質感測的「校正成色影像的演算法」、可連結個人手機與資訊後台的「物聯網IoT」等技術。

朱俊勳強調,這項技術主要是設置在大量人流進出的入口來使用,適用的場所包括校園、大型社區、企業警哨及大眾交通運輸等,並在今年3月開始導入場域驗證,分別在台北市碧湖國小、中崙高中進行體溫量測,4月起也將擴大範圍與澎湖縣教育處合作,並期望與國內廠商合作進行量產開發。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