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爭端+疫情 前10月對東協出口規模創4年新低

▲▼RCEP談判、簽署、東協峰會、2020            。(圖/路透社)

▲東協峰會。(圖/路透社)

記者吳靜君/台北報導

東協各國經濟發展程度不一,隨區域經濟整合趨勢將多元特色轉化為商機,使得東協在全球供應鏈快速崛起。財政部今(26)日表示,2004年到2007年分別超越歐洲、美國,成為我國第二大出口市場;2011年起出口規模突破500億美元,成長幅度優於整體平均。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到了2018年與2019年全球貿易爭端干擾,國際油商移轉儲存地區拖累對其礦產品輸出影響,我國對東協出口連續兩年下降;今年因為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衝擊,累計今年前十月降至近四年同期的最低規模,年減4.2%,佔總出口的比重從2013年的19%降至15.4%。

就國別觀察,今年前十月出口除對新加坡、汶萊成長外,對其餘八國均呈衰退,其中對印尼出口年減22.7%,已連七個月雙位數下挫,對菲律賓、泰國、越南各減9.7%、7.6%、6.8%,前述四國為削弱我國對東協出口動能的主因。

▲我國出口東協情形。(圖/財政部提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至於貨品類,我國對東協出口主要是以電子零組件居多,且比重逐漸攀升,今年前十月占比為48.9%,相較於2011年增加16.9個百分點,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年增率為14.2%,主要是銷往新加坡大增,表現一枝獨秀。

基本金屬及其製品占7.4%居次,今年前十月出口衰退16.0%;化學品、紡織品、塑橡膠及其製品、機械、資通與視聽產品占比介於5%-6%,東協為我國紡織品最大外銷市場,受到歐美終端市場需求疲弱,累計前十月出口年減19.5%,跌幅僅亞於礦產品,以對越南減少金額最多。礦產品繼2019年出口大幅縮減四成,今年再受油價急跌、需求不振影響,前十月重挫45.5%,占比已不及5%,較 2011年下滑12.8個百分點。

▼我國出口東協情形。(圖/財政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