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險」該保嗎?猝死案例頻傳 專家提醒這兩種人該保

▲▼COVID-19疫苗施打(大安高工)。(圖/記者黃克翔攝)

▲保險法專家劉北元呼籲,還沒保醫療險、保障額度低的人需要投保疫苗險。(示意圖/記者黃克翔攝)

記者陳依旻/台北報導

各縣市開放高齡者施打疫苗,但至今已有多人接種後猝死,今(18)日嘉義縣中埔鄉某安養中心85歲鍾姓老婦17日接種,今日上午被安養中心照服員發現失去意識,隨即由救護車送往醫院急救,但到院已無呼吸心跳,相關案例引發人心惶惶,也疑惑「疫苗險」該不該保?對此,台灣《保險法》權威、北宇管顧總經理劉北元提醒,尚未購買醫療險、或保障額度偏低的人該保。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劉北元指出,從投保目的來說,會想為自己規劃疫苗險,是為了轉嫁疫苗施打後出現不良事件會發生的損失,這種損失一個是工作收入損失,另一個則是醫療費用支出,民眾在規劃疫苗險應釐清「疫苗險的理賠標準」,以及「自身醫療險保障是否足夠」兩大盲點以及評估4大關鍵,「有需求再投保」,才能發揮效益。

關鍵一,必須住院才能獲得疫苗險理賠;面對近期因疫苗注射而猝死的案例頻傳,民眾難免會急著想要購買疫苗險,來為自己增加保障,但許多人卻忘了思考自己是否需要購買疫苗險。

劉北元表示,目前市面上疫苗險的理賠項目,多數都從住院開始提供,也就是說,若不是嚴重到需要住院,疫苗險是不會被啟動的,根據英國溫頓風險中心(winton centre for risk and evidence communication)所做的分析比較,截至4月底的英國臨床資料,60到69歲的人,施打AZ疫苗產生血栓的機率是百萬分之8,而在低暴露情況中,死於新冠肺炎(COVID-19)的機率是百萬分之141,死於交通意外的機率是百萬分之23,被雷打到的機率則是百萬分之1,因此,施打AZ疫苗產生血栓的機率,大約比被雷打到的機率略高一些,但比死於交通意外低,劉北元提醒,到底該不該投保疫苗險?想要投保疫苗險的人,可從上述各種情境的發生機率,加以評估。

關鍵二,是否提供工作收入損失補償;疫苗不良事件可能導致工作收入損失,但大多數的疫苗險並未將其納入理賠範圍,若是非常重視工作收入的人,想投保疫苗險前,應問清楚保單的承保範圍是否以住院為理賠的要件,以及是否有涵蓋工作收入損失。

關鍵三,有無醫療險;劉北元指出,疫苗險的理賠項目大致上有住院日額、慰問金、加護病房增額給付及喪葬費用,住院日額項目對於平日就已經相當重視醫療險的人來看,似乎並無絕對的必要性,因為一般醫療險的保障在被保險人出現疫苗不良事件時,也會被啟動,所以,只有尚未購買醫療險、或是保障額度偏低的人,才真正需要考慮投保疫苗險。

關鍵四,疫苗險、意外險理賠申請「舉證責任差很大」;劉北元表示,一旦注射疫苗後發生不良反應,疫苗險與意外險是否啟動理賠的最大差別,就在兩者對被保險人(或受益人)的舉證,根據福部疾病管制署網站內容,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指的是注射疫苗後,發生任何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這些事件,有時序相關(接種「後」發生),但不一定存在著因果關聯性,從法律角度來看較寬鬆,反之,若是在注射疫苗後死亡,要申請意外險理賠,依目前法院實務做法,恐怕就要受益人證明被保險人的死亡與疫苗的注射有因果關係。

劉北元進一步強調,這種證明的責任,不僅僅是疫苗險不良事件中,時間順序上的說明,而是要有科學上的論證基礎,因此受益人負擔的舉證責任異常沉重。未來,若沒有官方出面協助疫苗不良反應因果關係的認定,或是法官依法減輕受益人的舉證責任,對於意外險的被保險人(或受益人)而言,恐怕會是一場曠日費時的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