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打造「可攜式UVC LED流動水模組」 科技解決災區飲水問題

▲ 工研院用科技做公益,打造「可攜式UVC LED流動水模組」,小小一桶每天可提供400公升淨水,並可用太陽能充電,相當環保。(圖/工研院)

▲ 工研院用科技做公益,打造「可攜式UVC LED流動水模組」,小小一桶每天可提供400公升淨水,並可用太陽能充電,相當環保。(圖/工研院提供)

記者吳康瑋/綜合報導

近年受極端氣候影響,暴雨天災經常驟然發生,七月份臺灣進入颱風季,為提前做好防災救災準備,工研院於今(15)日宣佈,院方打造「可攜式UVC LED流動水模組」,用UVC LED深紫外光代替傳統汞燈消毒殺菌,設計成可攜輕便形式方便志工帶往災區使用,小小一桶每天可提供400公升淨水,便於偏鄉郊區或電力不足的地區使用,有效解決風災後常見的水源汙染,讓災區取得乾淨飲用水,提前為颱風季做足準備。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工研院指出,院方長期秉持「用科技做公益,讓臺灣更美麗」的理念,社會公益委員會成立十年來,將技術研發能量投入社會公益、弱勢關懷、急難救助等面向,已累計75項公益科技應用,而工研院社會公益委員會主委劉佳明表示,根據WHO統計,全球因飲用水受污染,每年造成逾50萬例腹瀉死亡,風災地震過後的汙泥水,也常為災區民眾帶來困擾。

劉佳明表示,這次工研院致力於解決弱勢族群常態性用水安全問題,運用工研院研發專長,結合慈濟基金會志工們多年來的救災實戰經驗,充分了解第一線的使用需求及問題,讓公益科技能更貼近救災所需,便於偏鄉或電力不足的地區仍可快速供應民眾安全的用水。

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資深工程師盧建均指出,這項公益科技是源於經濟部技術處對科技專案支持,所開發出之可攜式UVC LED流動水模組,此技術曾於2018年獲得素有科技產業奧斯卡之稱的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肯定,並已與淨水相關產業廠商合作。

盧建均表示,研究團隊也進一步思索,除了協助產業外,這項科技是否也能運用在救災公益上,因此在與慈濟基金會的合作下,打造出這個可背在肩上的藍色淨水桶,它的重量相當輕,充滿電後可提供一天約100人,每人4公升的用水,儲水量可達20公升,並可用太陽能充電,相當環保,同時以紫外光LED殺菌,大腸桿菌的殺菌率可達99.9%以上。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 「可攜式UVC LED流動水模組」機動性高,方便志工肩上一背就可挺進災區供水,有利於電力不足、地形崎嶇的災區救災使用。(圖/工研院提供)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表示,過去慈濟就曾與工研院合作開發淨水設備,如2015年蘇迪勒颱風過境,強風豪雨造成烏來山區道路中斷,災區一度缺水斷電,就是運用工研院研發的Qwater緊急淨水設備,緊急進駐災區,每天提供15噸乾淨飲用水,供當地民眾取用。

顏博文強調,這次的「可攜式UVC LED流動水模組」機動性相當高,方便志工肩上一背就可挺進災區供水,有利於電力不足、地形崎嶇的災區救災使用。此項技術已提供慈濟基金會使用在國內場域試驗,未來將導入全球場域試驗營運模式,讓人人都能喝到潔淨的飲用水。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