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力推「無接觸金融服務」 最快Q4試辦「手機身分識別App」

▲銀行,信用卡,金融。(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無接觸金融服務成未來趨勢。(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文/廖和明

全台因疫情進入三級警戒,許多面對面的金融服務紛紛調整型態。金融行動身分識別聯盟已成立,未來朝向民眾用手機指紋、生物辨識或行動身分認證,都可跨機構交易。且電子票證、電子支付合一新規7月上路,也為數位金融創新帶來新氣象。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近年來全球FinTech(金融科技)風潮崛起,讓整體金融市場、使用者體驗有天翻地覆的大改變,因應此變化,金管會也不斷開放,希望打造金融數位化環境,而在疫情期間,金管會更不落人後,積極推動各項金融數位化措施,就是希望讓國人使用更加便利。

疫情期間為加強全民共同防疫,降低外出或臨櫃交易需求,同時讓金融機構服務不中斷,金融服務採線上方式提供的範圍更加擴大,金管會積極促進金融機構完善數位金融相關機制,以更多元、便捷方式提升民眾使用線上金融服務的意願,紓困措施亦盡量採線上方式辦理。根據金管會統計,開辦線上業務截至2020年底止,個人貸款線上核貸金額達1兆1738億元,線上房貸、車貸於原抵押權擔保範圍內的增貸核貸金額約472億元。此外,截至2021年3月底止,數位存款帳戶開戶數達728萬戶。

網銀跨行轉帳手續費全免

首先,在今年5月20日起宣布,三級或四級警戒期間,實施網路銀行(含行動銀行)的跨行轉帳手續費全部減免、實體ATM轉帳手續費減收2元的措施。此外,金管會積極鼓勵銀行紓困貸款盡量以數位化方式辦理,銀行得依現行個人貸款相關安控規範,於符合各政府機關紓困貸款規定下,於線上辦理簽約對保。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為協助法人於疫情期間亦能透過線上貸款減低臨櫃的次數,金管會於6月2日同意開放既有法人客戶辦理線上貸款,企業紓困貸款亦可以數位化方式辦理。金管會已經請銀行公會轉知會員銀行,因應疫情所提供的個人債務協處機制,受理申請期限由原先的2021年6月底延長至12月底,並請銀行在符合內部控制原則下,盡量採線上方式辦理,兼顧提供金融服務及保障人員安全。

視訊、錄影音 留存客戶親晤親簽紀錄

金管會也請銀行公會進一步研議開放法人新戶線上貸款及對保所需相關安全機制,將於銀行公會完備相關範本及自律規範後施行,未來銀行就可以提供法人新戶線上貸款服務。同時金管會也已經請銀行公會盡速研議其他可立即再開放及執行的線上金融業務,以確保於疫情期間,可以滿足民眾及企業金融服務需求。而在疫情期間,線上服務需求量大增,為確保資訊安全,金管會更早已要求金融機構實施異地辦公、居家辦公或視訊會議等遠距辦公措施者,應配合建立授權確認機制、資安防護與監控配套作業。

同時,金融機構應確實落實防制洗錢、網路犯罪及駭客入侵等資安風險事件的防範,對於短期密集、一定金額以上及非面對面交易等高風險指標,應加強監控,並強化銀行網路資訊系統管控,以確保內部控制制度有效性,也請各金融機構在疫情期間,應確實落實社交工程演練及資通安全教育訓練。另外,金管會針對三級或四級警戒期間,銀行業提供客戶金融商品及服務,原規定須以當面、親自臨櫃等方式辦理者,得於採行其他替代方式辦理,例如採線上傳遞、傳真、電子郵件辦理,事後補徵提合法文件等,並應建立相關配套措施,如交易覆核與照會機制等,以確認客戶交易指示的真實性。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針對保險業的部分,原先保險業務員需親晤客戶取得親簽的投保相關文件,也就是「親晤親簽」,但在疫情期間,金管會開放保險業務員可以用視訊完成親晤親簽保戶的程序,並在確認客戶意願後,以視訊錄音錄影方式留存客戶親晤親簽紀錄,其影像內容應包含客戶出示身分證明文件、聲明書,並錄下簽署聲明書的簽名確認。

速推金融行動身分識別標準化

另一方面,金管會、聯徵中心、財金公司、金控公司、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商及期貨商等,於2021年5月4日成立「金融行動身分識別聯盟」,以加速推動金融行動身分識別標準化機制。

由於民眾對以行動裝置或全電子化開戶及交易的需求與日俱增,但國內目前許多金融機構的數位存款帳戶須經過自然人憑證、信用卡、存款帳戶等實體卡片方式身分識別,若非經實體身分認證,則開立的帳戶型態及交易範圍有所限制。

也因此,金管會2020年8月發布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當中納入「研究發展金融行動身分識別標準化機制」(下稱「金融FIDO」)。

以金融FIDO的數位基礎建設面向來說,最開端就是需要一個金融業共通的標準。

舉例來說,現在民眾使用App常常需記住帳號、密碼,但各家業者的密碼規格不一,民眾容易遺忘許多帳號、密碼,且安全性不足。

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中,就是參考國外的FIDO聯盟技術標準,讓民眾藉由符合規格的生物辨識方式,就可登入App使用,不用記得一大堆的帳號、密碼,並希望可以把資料帶到其他業別,讓民眾、金融機構都能在方便跟安全的方式下進行金融服務。

簡單來說,金融FIDO是規劃透過導入國際FIDO標準,先讓用戶綁定行動裝置、實體卡片及生物特徵,未來使用金融服務時,即可用綁定的裝置、生物特徵身分識別,不用再使用實體卡片或帳號密碼。

由於FIDO伺服器上只保有公鑰,不保存密碼、私鑰或個人生物特徵,可避免隱私洩漏的問題。另外,金融FIDO亦規劃提供跨機構身分識別及交易功能。

預計2021年第4季啟動試辦

金融FIDO機制導入,對於消費者而言,可解決以帳號、密碼作為身分驗證方式所衍生出的各項問題,提高消費者使用便利性及安全性。對金融機構而言,可免除向客戶重複驗證身分的作業,未來若功能增加,還可跨機構傳輸資料,進一步提高客戶的服務效率,並降低相關營運成本。

「金融行動身分識別聯盟」接下來將依規劃研議綁定的信物、生物辨識範圍並共同開發手機身分識別App等,並就不同業別所涉及的交易,研議具體應用標準與規範。未來金管會將依業者申請業務試辦的結果,調整相關法令或自律規範,預計今年第4季啟動試辦。

金管會強調,數位金融服務因疫情而更顯重要,金融服務身分識別無實體化及行動化是民眾進入數位金融的第一步,金管會將持續推動便利客戶進行各項金融服務的身分識別,促進數位金融服務發展。

而金管會在2020年發布的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中,也有多項進度積極進行中,其中包含監理沙盒懶人包預計今年8月完成。金融科技證照請金融研訓院、證基會、保發中心,分群、分類、分科、分等級等等,正在密集規劃中。園區的進駐及合規,正在找新的場地中。至於監理人員學習地圖則希望更加完整、更加系統化。

金管會表示,推出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就是希望建設一個相當好的基礎環境,有一個很好的框架,讓各業者自由發展,往各自的優勢前進,金管會就是扮演一個把環境建置好的園丁。

此外,電子票證機構、電子支付機構合而為一的「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於2021年7月1日施行,未來將沒有電子票證機構,而是擴大電子支付機構的業務範圍,各電子支付機構包含原電子票證發行機構,針對新開放的業務項目,可依規定檢具相關書件向金管會申請許可或備查,希望能創造以電子支付機構為核心的支付生態圈,提升民眾生活便利性。

目前我國有5家專營電子支付機構、23家兼營電子支付機構,含18家銀行、中華郵政及4家電子票證發行機構。此外,金管會也已經於6月24日許可全家便利店、玉山銀行、拍富國際合資成立的全盈支付,以及全聯100%出資的全支付申請專營電子支付機構業務,二家新的電子支付機構將在半年內開業。

在相關法規上路後,不僅顯示出我國儲值支付工具管理法制整合工作的完成,更可增加民眾支付的便利性,加速普惠金融的推動。而在防疫期間或後疫情時代,更可以營造出非現金支付及行動支付的良好發展環境,進一步減少病菌藉貨幣流通的傳染機率,滿足民眾防疫新生活下,對於安全支付、便利支付的需求。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繼續閱讀《台灣銀行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