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船長痛陳沒人有魄力造船、買船浪費大多頭 不如賣掉公司繳國庫

▲陽明海運想造最先進的LNG貨櫃船。(圖/業者提供)

▲陽明遲未造船、買船,資深船長憂心痛失未來3年多頭。(圖/陽明提供)

記者張佩芬/台北報導

昨(10)晚海運界多個LINE群組,傳出一篇長達5,800多字的建言書,陽明海運一名23年資歷李姓船長,在遞出辭呈的同時,發信給公司董事長鄭貞茂,痛陳公司長年為省錢造成的弊端,以及僵化的KPI,眼前這個大多頭卻沒人有魄力造船、買船,浪費未來3年賺大錢機會,建議不如把公司賣了賺取大量價差,上繳國庫。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據了解,這封信是寄到鄭貞茂開放給員工投書的信箱,有具名,公司也給了回應,指出船、岸認知不同,但大家都是為了公司好,公司造船、買船都有在進行,只是還沒到最後拍板階段。而國內外多個驗船協會也證實陽明與造船廠一直有在洽談造船事宜,也透過船舶仲介公司尋求買船機會,但陽明的招標制度在眼前的賣方市場窒礙難行。

以下是信中重要內容摘要:

KPI制度或船/工/運務部或其他部門為公司遵節費用雖立意良善,但只能說公司已經"省''習慣了,而忽略省的代價,卻是日後花更多錢,或讓其他部門處於高度風險,只要自己部門現在省到錢就好,卻沒有人在為公司長期整體利益考量,僅有前任謝董及鄭董兩位是有使命來陽明,而願意花心思的。

去年海運開始復甦,萬海第一個動作是收購二手船,連造船時間都不用等,這批船現在跑2航次就可回本,MSC從去年8月到現在,不計成本買入124艘船,長榮/萬海一年多來,新船訂單已經到第3輪,德翔海運計劃將今年營利300億,全部用來造22條新船,並要求船廠2024前交船,以趕上減碳公約的缺船潮,但公司目前卻毫無消息,眼看造船成本攀升,船廠交船日期更久,公司卻說造船很復雜,難道公約只針對陽明,對長榮/萬海豁免?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公司看到什麼海運前景?陽明如果眼光獨到,過去10年為什麼不賺錢?就算為符合減碳公約造LNG燃料船,陽明也不是第一家造LNG船的航商,所有航商都在搶第一時間以獲得船舶為優先,以在百年難得大多頭獲取更大競爭力,公司卻保守到想將錢留在日後空頭再用,去年就有機構分析,海運產業結構已改變,這波海運多頭會到2024年,後續也不容易回到過去惡性競爭,而公司卻是白白浪費後面3年會賺更多錢得機會,長榮/萬海對市場的反應是以"天"為單位,陽明卻是以"年"為單位。

且新聞報載,公司造船計畫中還包括,欲在目前海運租船天價時租船,公司過去幾年好不容易從高租金中解脫,現在卻要再跳入百年海運多頭的超高租金,而不是增加自有船舶比例?

10/19報載,長榮尚有待交新船83艘/68.68萬TEU、萬海42艘/25.34萬TEU、MSC 54艘/92.59萬TEU,陽明在近期為數不多的1.4萬TEU交完船後是0,前任謝董任內是陽明最為艱困時期,卻有魄力和眼光,毅然訂造1.4萬及2800TEU新船,墊定公司這波營收持續增長的動能,而現在是陽明最賺錢時期,去年公司不僅沒人看到市場需求,更沒人有魄力買船、造船、造櫃,等公司下訂、造完船出來,這波多頭也剛好結束,職不得不說,長榮和陽明培養出來的人,對市場靈敏度及眼界真的差太多。

而公司民營化,也沒有加速對市場反應速度,所以陽明的問題不是在財務,而是在人,人的觀念不改,就算財務短期改善,公司也無法長久經營,現在陽明已經保守到沒有企圖心了。而陽明現在基層員工完全不知道公司到目前不造船的原因及公司對未來目標為何?就像軍隊沒有作戰目標,只是一直向前行軍一樣,一個沒有共同目標的公司,或不知領導階層意圖的軍隊,怎麼有凝聚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陽明賺錢與否,完全取決於外部景氣,而非本身競爭力,所以職認為,與其等下一次空頭再面臨倒閉危機,讓政府再以納稅人稅金出資相救,職大膽建議,不如趁現在大多頭將公司出售,在上次公司虧損危機後,相信政府也早有結束陽明的規劃;以APL為例,海運空頭時被多次出售,當然不會有好價錢,如果現在售出陽明,加上海運未來2-3年還有多頭,而由不同聯盟的航商接手,該航商即可跨足二個聯盟,也可瞬間增加70萬TEU運能,相信會有很多航商願意接手,政府不只可回收先前注資,還可賺取大量價差,上繳國庫,也可擺脫日後陽明可能再次倒閉風險,而海/岸勤員工在更專業團隊入主後,工作反而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