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強激戰3/英特爾想超越台積電? 分析師看「三關鍵」決定成敗

▲英特爾CEO基辛格(Pat Gelsinger)、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圖左/Intel提供/圖右/記者林敬旻攝)

▲英特爾CEO基辛格(Pat Gelsinger)和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圖左/Intel提供/圖右/記者林敬旻攝)

記者高兆麟/綜合報導

比較台積電和英特爾的擴廠計畫,先不論技術及製程,光是投入資金,相比台積電,英特爾可能要花上5倍的資金來擴建產能,的確,科技業中競爭力確實是用錢堆出來的,但競爭力的成長多寡,可能無法和投入資金多寡直接劃上等號,分析師直言,英特爾要追台上台積電,主要有「三大關鍵」,包括成本控管、技術發展以及客戶選擇。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綜觀英特爾重返代工,半導體分析師柴煥欣認為,整體來說,英特爾現在是在複製台積電的成功模式,包括建立晶圓代工創新生態體系等等,以及靠著收購、買廠要在最短時間建立起自己的代工產業,這些以長遠來看,都是走在對的道路上,不過想追上台積電,還是非常難,但至少應該可以拉近彼此差距。

英特爾首先要面對第一個問題,就是成本,先前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就曾經指出,在美國設廠的成本非常高,不只是建廠的成本,人員管理及營運上的成本也高很多,從英特爾的擴建產能計畫就可以看到,光是建廠就必須要花上高額成本。

柴煥欣指出,英特爾不會不知道美、歐設廠成本高,但他也表示,會選擇美國設廠還是為了美國政府的補助。他認為,其實美國政府和英特爾就是各懷鬼胎,其實拜登政府基本上就是延續川普政府,想把製造業帶回美國,但其實美國政府對於半導體的認識還停留在很久以前的觀念,也因此會變成英特爾怎麼說,美國政府就怎麼相信,而對比拜登政府想拉投資和工作機會回來,英特爾要得自然就是520億美元的補助,也因此雙方各取所需,英特爾才會選擇美國設廠。

不過如同張忠謀所說,英特爾在美國設廠成本非常高,且英特爾想極力打造的完整供應鏈,恐怕也很難達到台灣如此緊密的規模,想把亞利桑那州打造成竹科,基本上不太可能,且高額的成本擺在那邊,相關供應鏈願不願意跟隨過去也是一大問題。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再者,英特爾花了這麼多錢想回到晶圓代工,是否會因此顧此失彼,反倒是在設計本業上,因此落後競爭對手AMD,也是一大參考重點。

反倒是台積電,在台灣有著成熟的供應鏈體系支撐,柴煥欣認為,只要台積電能夠維持營運的獨立性,不會因為奇怪的「外力因素」影響投資決策,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在技術發展方面,柴煥欣認為,台積電基本上也可以老神在在,只要按表操課,在排定的時間完成技術開發,就可以維持領先的腳步,且台積電在良率部分,基本上也是稱霸晶圓代工,成為一堵難以跨越的高牆。

而英特爾部分,柴煥欣則認為,想和台積電平起平坐,英特爾必須確實地按表操課發展技術,在2025年前研發出自家的2奈米或1.8奈米製程,不過他也認為,以英特爾7奈米製程計畫都跳票的狀況來看,實在很難想像,英特爾要如何在2025年前成功完成2奈米製程開發。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最後的關鍵因素「客戶選擇」,也是台積電的王牌之一,台積電從創立以來,遵循張忠謀所建構的「專業積體電路製造服務」商業模式,不斷強調「不與客戶搶生意」,甚至也不和供應商和下游的封裝測試搶生意,只專注在本業,這樣的商業模式讓台積電成為眾多IC設計客戶可以放心投產的優秀合作夥伴。

且從過去的發展中,可以看到這樣專業分工,從上游設計,到晶片製造,下游封裝測試的模式,是個成功的發展模式,這點在中國和韓國都可以看到相關成功案例,但反歐美傳統的IDM廠,卻越走越下坡,而現在英特爾也面臨這樣的狀況。

造成這樣的狀況,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IDM廠本身有自己的產品,這樣很大程度會限縮客戶的範圍,畢竟公司不太可能把自家機密技術產品給競爭對手來代工,就如同AMD的產品,永遠不可能給英特爾來做一樣。

柴煥欣也舉例,這樣的情況,在韓國三星也看的到,三星的晶圓代工,其實很大程度都是來自三星電子,競爭對手如聯發科,也不可能會把晶片給三星代工。從這樣的例子就可以知道,英特爾就算建了那麼多廠,但沒有客戶願意下訂單,也沒有用。

反觀台積電,由於專業代工模式,加上不與客戶競爭,那自然客戶也樂得放心把產品交給台積電代工,而這樣的優勢,也成為台積電在和英特爾競爭時,能夠掌握的「獨一無二」的王牌。

【相關新聞】

►►兩強激戰1/抗衡台積電!英特爾傳砸60億美元 收購以色列代工廠
►►兩強激戰2/英特爾計畫砸逾6兆大規模擴廠超車對手 台積電低調接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