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大地震?地調所憂嘉南平原能量累積逾百年 「每年位移4至6公分」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建置台灣活動斷層查詢系統,也開放一般民眾上網查詢。(圖/翻攝自中央地質調查所網站)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建置台灣活動斷層查詢系統,也開放一般民眾上網查詢。(圖/翻攝自中央地質調查所網站)

記者林淑慧/台北報導

台東強震後餘震不斷,各界關注未來地震可能發生的區域,經濟部地調所構造與地震地質組長林啟文今(20)日指出,嘉南地區的九穹坑、梅山與大尖山斷層為高潛勢斷層,據地調所監測嘉南地區地表變形情況,出現每年4至6公分的位移,因此地震學者據以推估嘉南地區發生大地震的機率相對提高,不過若以發生頻率來看,花東發生地震的頻率仍是最高。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在2021年依據2016年以來調查的結果,更新活動斷層分布圖,新增初鄉斷層、口宵里斷層及車瓜林斷層等3條斷層,分別位於南投縣、台南市及高雄市,總計36條活動斷層。

▲台灣活動斷層分布圖(點圖可放大)。(圖/地調所提供)

身兼海洋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副教授的林啟文指出,從歷史資料來觀察,嘉南地區為全台開發最早及記錄地震之處,於1906年發生梅山大地震,造成嚴重傷亡,該地震據今已超過百年,若以蓄積能量的角度來分析,嘉南地區的三大高潛勢斷層可能累積能量較大,因此地震學家多推估嘉南地區是下一個可能發生大地震的地區。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依據地調所對全台地表監測結果,林啟文指出,透過衛星定位等數據觀察,嘉南地區的地表變形情況高於其他地區,嘉南地區出現每年四至六公分的位移情況,也讓地震學家認為是地震可能發生的主因;不過,林啟文指出,地質學家則有不同看法,認為地表變動很大或是活動斷層較密集,不見得就會發生大地震。

另外,台大地質科學系退休教授陳文山點名,在全台36條活動斷層中,台北市的山腳斷層最為危險,地調所認為,陳文山的論點主要在於台北盆地高達600萬人口,且山腳斷層所在區域,從關渡、北投至泰山、五股等地,均為人口密集之處,一旦發生大地震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危害度較大,因此有推動危老建築都更之必要。

依據經濟部地調所研究資料,活動斷層依據活動年代的證據,又分為第一類與第二類;第一類為全新世(距今10,000年前)以來曾經活動過的斷層,第二類為更新世晚期(距今約100,000年前)以來曾經活動過的斷層。

經濟部地調所強調,隨著調查結果的進展,活動斷層的分類有可能由第二類改為第一類,所以,分類基礎並非等同地震潛勢或危險度高低,換言之,斷層未來活動風險與斷層的分類並無直接相關。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