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貨櫃港排名高雄港自16降為18 業者認為只能轉向物流等業務

▲馬士基1999年曾經向高雄港表達投資第六貨櫃中心意願,但六櫃因紅毛港關村問題遲至2007年才招標。(圖/翻攝自高明貨櫃網站)

▲馬士基1999年曾經向高雄港表達投資第六貨櫃中心意願,但六櫃因紅毛港關村問題遲至2007年才招標。(圖/翻攝自高明貨櫃網站)

記者張佩芬/台北報導 

高雄港在2000年之前,擁有全球第3大貨櫃港長達8年,該年釜山港靠著大陸北方的轉口貨,將高雄港擠到全球第4,開始節節後退,2002年被上海超越,2003年被深圳超越,Alphaliner上周公布今年上半年最新排名,高雄港從第16降到18;國內產官學界昨(24)日在LINE群組熱烈討論,認為高港早已錯過機會,現在只能朝物流等方面努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早年政府曾企圖發展高雄港成為亞太地區轉運中心,但因兩岸遲遲無法直航,計畫落空,待2008年12月15日兩岸海運宣布正式直航,大陸港口已經崛起,繼上海超越高雄之後後,深圳、寧波、廣州、青島、天津、廈門等也隨後跟上,陸續超越高雄。

另在1999年,當時第全球最大貨櫃船公司馬士基,就曾向高雄港務局表達有意投資第六貨櫃中心,卻因紅毛村遷村案遲遲無法解決而作罷,馬士基於2004年轉投資廈門嵩嶼貨櫃碼頭,2010年5月馬士基退租高雄港專用碼頭,幹線母船減少彎靠台灣,高雄港原擁有的全球9大航商專用碼頭客戶,如今僅剩6家。

學者在LINE上指出,高雄港地理區位雖好,但錯失發展機會,促使競爭者發展港埠,當別人後發先至,要讓航商回來,椽木求魚,不切實際,甚至要期待轉運貨,也因為其他港口建設完成,貨運腹地支撐,吸引大船泊靠,轉運的夢就成了幻影。

台灣港務公司退休高階則指出,台灣工業已轉型高科技,產品體積小,價值高,要增加吞吐量不容易。地緣經濟發展轉型,貨量、運輸型態及目的已轉變,經濟板塊挪移,環保因素等,要期待高雄港有往日榮光,並不可期待,重新定位較實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曾經擔任港務公司董事的業界高階則指出,他在董事會就說過,期待轉口貨增加的機會已經失去了,因此轉口貨只會微幅增加。要思考其他物流發展機會,活用台灣地理位置和港區土地資源。傳統機會遇到瓶頸,但新的機會在產生,需要大家集思廣益。

今年上半年的全球20大貨櫃港當中,中國港口占了了8個,其中寧波舟山港今年上半年的貨櫃吞吐量大漲8.8%,逼近排名第二的新加坡港。雖然受到疫情的影響,上海港仍然穩居全球第一寶座。

根據Alphaliner最新統計,今年年上半年全球貨櫃港排名,前20位分別為上海、新加坡、寧波舟山、深圳、青島、廣州、釜山、天津、洛杉磯/長灘、香港、鹿特丹、迪拜、安特衛普、巴生港、廈門、丹戎帕拉帕斯、紐約/新澤西、高雄、林查班、漢堡。

寧波舟山港今年上半年吞吐量達1748萬箱(20呎櫃),逼近新加坡的1840.7萬箱,其中寧波舟山港在第二季度甚至超過了新加坡。去年同期兩港的差距為270萬箱,疫情前差距約400萬箱。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年上半年上海的疫情封鎖導致了一部分貨物被分流到附近的寧波舟山港。上海在今年上半年的整體吞吐量年減1.8%,不過仍以2254萬箱穩居第一位置。而寧波舟山港前進的步伐並未隨著上海解封大幅下滑,7月吞吐量達到328萬箱,連續4個月破300萬箱。

今年上半年20大貨櫃港共處理了約1.948億箱貨櫃,較去年同期1.926億箱增1.1%。其中衰退幅度最大的是巴生港,年減7.4%,成長最多的是紐約/新澤西11.6%,與美西碼頭工人可能罷工,貨載轉向美東有關。高雄港則是衰退1.4%,裝卸量約487.85萬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