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刊/記憶體台廠有機會受惠

▲圖片來源「理財周刊」提供▼

文/高適

美國半導體禁令再升級,引發市場恐慌拋售潮,全球半導體供應鏈股價全面跳水。但事實上,市場太過聚焦需求面的立即消失的風險,忽略中長期供給面改善降低供過於求的好處,對非中國廠的衝擊可能沒有市場擔心的那麼大,短線過度反應利空的股價,未來應有還公道的機會。

美國此次新禁令限制出口到中國的邏輯IC生產設備製程向上延伸至14〜16奈米外,再加碼18奈米以下的DRAM及128層以上NAND Flash等記憶體,且應用於AI及HPC的GPU及CPU所有晶片均需經過審核才可出口至中國,相關晶圓代工廠也不得為中國IC設計公司生產相關晶片,並限制美籍人士不得協助中國發展製造半導體產品,全面壓制中國半導體本土化及新興科技發展的戰略計畫,必將影響半導體業未來的資本支出,尤其中國原規劃開出的新產能恐會大打折扣。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股市激烈反應短期需求面衝擊

不過,就股市對新禁令的反應,市場更聚焦在HPC供應鏈訂單憑空消失的需求面衝擊,主要的HPC晶片供應商英特爾、超微及輝達,主要的HPC晶片代工廠台積電(2330),客戶在台積電投單的IP廠創意(3443)、世芯-KY(3661)、力旺(3529)及M31(6443)等等,股價均出現大幅修正。

其中,台股權值龍頭台積電在失去目前營運主要成長動能來源的雜音干擾下,10月11日股價大跌逾8%,創下史上第二大跌幅(收盤最大跌幅),並拖累加權指數跟著大跌破底。

而工研院表示,美國這次管制晶片,主要鎖定應用於資料中心及超級電腦的高階AI晶片。美國又是訓練、建模、模擬等特定應用高階AI晶片的主要供應地區,占比重高達八成,其餘以色列等地區供應商,為新禁令的主要受害者,對台廠造成的影響應相對輕微,目前市場預估美國新禁令對上述台廠的影響多在5%之內。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HPC短期需求面的減少,並不會扭轉新興科技發展趨勢所帶動的HPC應用需求,更別說不少中國的HPC晶片需求,是用在銷售給美國的終端HPC產品上,這塊來自美國的需求也不會因禁令而消失,頂多就是未來訂單移轉至非中國的供應商,同時增加未來轉單效應的新機會。

限制新增產出的供給面 中國新廠影響更深遠

美國新禁令真正衝擊較大的是中國半導體供給面,拖慢邏輯IC及記憶體產業本土化的進展,不僅讓科技研發、軍事發展延遲,同時降低未來對海外市場低價傾銷的風險,有助降低半導體產業過量新增供給導致供過於求的情況,對產業中長期的供需發展反而是有利的。

SEMI估計2022〜2024年全球將新建成58座晶圓廠,產能增加40%。中國在進口替代的本土化政策指引下積極擴建晶圓廠,58座新廠中就佔31座,比重過半數。另中國半導體設備支出近年成長率均逾30%,全球佔比約20%,但受限於中芯於2020年列入實體清單,無法取得先進製程設備,中芯、華虹等中國晶圓代工廠產能擴充多轉向28〜90奈米成熟製程。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精彩全文,詳見《理財周刊》1155期,2022.10.14出刊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理財周刊》1155期,便利商店及各大書店均有販售www.moneyweekl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