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金融抵抗力比2年前好 但「年輕金融文盲」仍多!

▲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圖/記者陳依旻攝)

▲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圖/記者陳依旻攝)

記者陳依旻/台北報導

在台灣借錢很容易、詐騙案也層出不窮!從「柬埔寨事件」看到年輕人居多,但為什麼台灣人那麼容易被詐騙?金融研訓院近期著手針對各年齡層進行深度調查,發現「金融文盲」很多,但各年齡層一字排開,院長黃崇哲直言,「年輕人更文盲」。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疫後美國民眾緊急籌款能力明顯下降,台灣環境反而更容易借你錢,連儲蓄都沒有的人,銀行也會借!所以,雖然仍有18%民眾一周內籌不到10萬塊,但和上次(19.5%)相比,比率略微下降,這兩年來,民眾借貸能力有也有所提升,即使有緊急需求,也無法獲得任何形式借貸的民眾減少約5%,更有超過四成的民眾表示,能夠從金融機構獲得購屋或投資方面的借貸,但各年齡族群的金融風險抵抗力,唯獨「20到29歲」族群退步。

「一聽到理財就覺得是買股票,有些人甚至借錢去買。」黃崇哲指出,很多年輕人被問有沒有理財,直覺會說:「我沒有買股票」,普遍會覺得理財等於投資、等於買股票,但過程忽略了「先理債再理財」,刷了卡,借了錢還不出來最後信用破產,正常借貸管道機會都沒了,連朋友也丟了,很多人就會想去柬埔寨賭一把。

在金融素養上面,比起其他年齡「年輕人更文盲!」黃崇哲指出,主要是家長保護得太好、科技與習慣變化,畢竟我們活在支付大戰的世界,且疫情之後,使用手機付款很方便,很多人都回不去了。

就進一步檢視年輕人金融風險抵抗力四個面向,金融研訓院又發現這世代「金融素養」下滑嚴重,屬於低落區間的比率在這兩年間擴大10%,年輕世代的儲蓄和籌款能力皆低於平均,顯示年輕世代金融教育的急迫性。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金融研訓院傳播出版所所長傅清源直言,這一群年齡層的族群之所以金融素養觀念薄弱,金融研訓院指出,其實是從小時候就開始,代表過去20年、30年我國素養教育並不成功,能完全推卸給父母嗎?其實不能,他說,學校、社會以及金融機構都責無旁貸。

近年,媒體宣導、制度上開放,讓「盤中零股交易」熱度居高不下,但傅清源強調,金融服務推陳出新、投資門檻降低都是好事,但如果正確教育還沒被建立好,「就好比是一把刀子,你不知道怎麼用就會刮傷自己。」

「很多人過度自信,這是很容易發生的偏誤。」傅清源說,他們從「有沒有學貸」,「知道學貸沒還會怎麼樣?」等問題去田野調查,再做分類,有四成的人對金融服務的使用很有自信,但有兩成的人其實不了解;此外,很多年輕人被問起自己的財務狀況,有人回答不出來,有人不關心,甚至對自己父母財務狀況毫無所悉,連爸爸媽媽欠債都不知道,也容易形成「前方吃緊,後方緊吃」的局面,如果不能成為爸媽的支柱,還可能成為啃老族,務必要現在開始拯救。

很多年輕族群也喜歡看YouTuber、網紅分享理財,或許是出自於真實的投資經驗,但有些可能是業配,因此,他們也鼓勵金融機構要有個觀念,就是「不能老是用『成交就好』為主銷售就好。」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整體調查總結,國人平均金融風險抵抗力分數由2.77分微幅進步至2.88分,但背後卻隱含著不同族群、世代間兩極化的發展,本來好的更好了,原本弱的卻也更弱,特別以年輕世代的儲蓄和籌款能力皆低於平均,金融素養的薄弱與金融自信不足,也間接造成容易遭受金融詐騙與剝削的原因。

「台灣朝向進步的列車上,有一部分的台灣人卻脫隊了!」金融研訓院認為,讓他們脫隊的關鍵在於「金融素養」的養成,金融研訓院也舉出實際訪查宜蘭某學校,學校從撲滿製作的教學,鼓勵孩子存錢、記帳的影片,告訴大家教育單位比起傳授知識,更應著重在生活財務行為的養成與觀念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