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超越日韓 政大教授示警台灣見荷蘭病徵兆:貧富差距擴大

記者黃翊婷/綜合報導

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今年台灣人均GDP可達3.5萬美元,可望首度超越日本、大幅領先韓國,成為東亞第一。不過,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表示,台灣科技業一枝獨秀已浮現「荷蘭病」徵兆,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加上M型化消費,恐怕會導致社會財富對立。

▲▼台北車站,站前商圈,鬧區,南陽街,補習街,店面招租,出售,疫情,生意冷清,倒閉潮,新冠肺炎,三級警戒管制,微解封,降二級,解封,Covid19。(圖/記者姜國輝攝)

▲不少店家在新冠疫情期間選擇結束營運。(資料照/記者姜國輝攝)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在新冠疫情期間,加強扶植半導體產業的經濟成果獲得外界認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今年台灣的人均GDP將躍升至3.5萬美元,不僅在成績上超車日本、南韓,更是「稱霸東亞」,就連韓媒都稱讚,「如果說韓國經濟成長是用跑的,那麼台灣就是用飛的」。對此,行政院主計長朱澤民表示,今年台灣應可以達到此成績,但金額也許沒這麼高。

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示警,台灣之所以能首度超越日本,是因為日圓貶值速度快,國民所得換算成美元比較吃虧,而且台灣近3年來在科技業方面貢獻較多,經濟成長率高於日本,但在科技業一枝獨秀的狀況下,台灣已浮現「荷蘭病」徵兆,工作與半導體有關的人近3年來財富快速增加,相對於被迫無薪假、面臨裁員的餐飲、住宿、休閒旅遊業,產業興衰對比鮮明,數百萬服務業人口幾乎享受不到經濟成長的成果,貧富差距持續擴大,以及M型化消費,恐怕會導致社會財富對立。

▲曾有研究報告指出,台灣對於半導體晶片製造的依賴太深。(示意圖/路透)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去年4月彭博資訊曾出具一份研究報告,直指台灣與南韓對於半導體晶片製造的依賴持續加深中,反而削弱了其他產業的競爭力,已出現「荷蘭病」的初期症狀。當時央行表示,傳產業出口衰退,主要是受國際需求因素影響,與荷蘭病現象並不相似。

至於什麼是荷蘭病,央行指出,所謂的荷蘭病是指荷蘭於1960年代發現北海油田,從1970至1980年代,拜大量出口天然氣帶來的貿易順差之賜,累積不少外匯,但也因荷蘭盾匯價大幅升值,導致國內產業喪失競爭力,造成國內產業空洞化、產品出口大幅下跌、失業率上升、政府社福與財政負擔加重等問題。

《經濟學人》於1977年將荷蘭所面臨的問題,稱之為「荷蘭病」。迄今,「荷蘭病」除了指一國因天然資源出口大幅増加,也泛指因大量資本流入,導致幣值急遽上升,並使得國內產業喪失國際競爭力的現象。

荷蘭政府為因應「荷蘭病」,不得不祭出連番改革,包含抑制工資上漲及減少工時等策略,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縮減政府規模與公務員薪資成本、進行政府財政重整,以及加入區域貨幣整合等方式,幫助荷蘭在21世紀前後創下連續近26年(103季)無景氣衰退的紀錄,並博得「荷蘭奇蹟」(Dutch Miracle)美名。此一紀錄,直至2008年才因全球金融危機而中斷。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