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百大集團獲利恐殺出「絆腳石」 CRIF憂半導體去台化

▲▼美國晶片出口禁令,衝擊中國半導體業。(圖/路透)

▲「供應鏈去台化」成我國百大集團獲利隱憂。(圖/路透)

記者陳依旻/台北報導

我國百大集團營運2021年步上巔峰,金融、航運及塑化三大集團各自貢獻1.55兆、6.85億元、5.29億26億及3.64億,CRIF指出,與半導體供需失衡、全球股市大漲、海運價格與原油價格暴升有關,不排除今年有望再創歷史新高,但CRIF也提出三大警訊,「供應鏈去台化」成其中隱憂。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一,不要輕看「慢性經濟衰退」的威力

CRIF說明,因為V型反彈的「疫情經濟」,來的快也去的快。被疫情壓抑的報復性消費激情被滿足,市場需求下滑,「疫情經濟」已宣告結束。全球都在期待明年中美元停止升息,甚或轉為降息,全球經濟就會重新翻轉向上。

但抱持這種想法則忽略了俄羅斯在俄烏戰爭持續效應,以及美國制裁中國大陸半導體和中國大陸防疫「清零政策」,造成這兩大國經濟下行對全球經濟的殺傷力,經濟衰退的速度初期比想像慢,看似威脅也遠低於2008年的金融海嘯,由於它背後夾雜的國際政、經複雜性遠超過金融海嘯,所形成「慢性經濟衰退」,未必是各國央行貨幣政策手段能夠解決的,並可能將經濟衰退的時間拉長。

第二是審慎迎接氣寒冬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百大集團來說,經歷疫情榮景之後,全球經濟放緩,也形成一個新的營運壓力,不僅要調節庫存、減少支出、做好財務控管,更要有正面積極因應策略,迎接一個景氣寒冬。

第三,核心技術、本土產能、產業話語權鞏固台灣「不可被替代性」

過去5年,百大集團國內子企業增加330家,尤其是2019年開始,國內分子企業增加家數都遠高於海外投資及中國大陸投資,顯示百大集團對於國內投資的信心增強,願意優先在國內加碼投資,因而對台灣就業貢獻很大。

百大集團雖然必須與全球供應鏈緊密結合,但面對「供應鏈去台化」隱憂,必須以核心技術作為產業話語權的籌碼,嚴守台灣投資優先、台灣生產優先的原則,避免台灣先進製造業因過多海外投資,喪失本土優勢。台灣既朝向供應鏈「不可被替代」的夥伴目標邁進,我們應在創新中與供應鏈共同成長,相信這也是台灣產業的價值所在。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