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戶財富高於美國遭質疑 主計總處公告算法

▲行政院主計總處主計長朱澤民。(圖/記者廖婕妤攝)

▲行政院主計總處主計長朱澤民。(圖/記者廖婕妤攝)

記者廖婕妤/台北報導

政大財政系教授陳國樑撰文指出「主計總處為何說謊:台灣每戶財富高於美國」引發討論,主計總處今(16)日公告數據計算方式,強調我國資料都是依OECD定義及規範計算。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主計總處指出,這次計算按OECD定義「每戶財富」範圍估計,這項定義指平均每戶家庭持有金融(不含就業相關退休年金)與非金融資產(包括主要住宅、其他房地產、車輛及其他非金融資產等)減負債的淨額;我國也是以此定義以國富統計相關資料及世界銀行與IMF公布的我國PPP計算。

主計總處原向外公告,2020年底,我國家庭部門,平均每戶不含人壽保險及退休準備之資產負債淨值(簡稱「每戶財富」),金額為1,263萬元,較2019年底,增加62萬元。我國每戶財富金額為76萬美元,在OECD會員國中排名第3;高於美國(68.5萬美元、排名第4)、南韓(36.2萬美元、排名第14)與日本(29.5萬美元、排名第20)。

學者質疑,主計總處此時公布相關數據,是否與選舉有關?主計總處表示,每年均選取部分美好生活指數(Better Life Index,BLI)指標撰寫國情統計通報,例如每年均於國情統計通報專區刊載部分BLI指標最新統計,及我國依相同原則計算之結果,供各界參考。如110年公布「受僱者工時過長比率」、「全時受僱者平均年收入(PPP)」、「空氣汙染」等,111年公布「教育程度」、「每戶財富(PPP)」等指標,無關選舉。

主計總處表示,該處是依預算法第29條,按年編布國富統計報告,統計我國各經濟部門所持有可評價之「金融性」(包括存款、有價證券等)與「非金融性」(包括房地產、車輛及其他非金融資產等)資產減負債之淨額。2020年底我國全體家庭部門國內金融性資產(不含人壽保險及退休準備)69.5兆元,其中現金及存款37.3兆元、有價證券(債券及股票等)及其他國內金融性資產32.3兆元,扣除國內金融性負債18.2兆元(其中貸款17.7兆元),國內金融性資產淨值51.3兆元,平均每戶575萬元,併計國外金融性資產淨值及非金融性資產淨值,平均每戶財富1,263萬元。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主計總處表示,依OECD今年中公布之美好生活指數(Better Life Index,BLI),「每戶財富(PPP)」為其衡量各國家庭部門所得與財富指標之一;國際比較時,OECD考量各國物價水準不同,不宜以市場匯率折算,而以民間消費PPP(購買力平價)換算,以衡量排除物價水準差異後的實質購買力。「每戶財富(PPP)」為OECD之BLI指標之一,國際比較依PPP折算。

主計總處強調,我國資料都是依OECD定義及規範計算,其中「每戶財富」係指平均每戶家庭持有之金融(不含就業相關退休年金)與非金融資產(包括主要住宅、其他房地產、車輛及其他非金融資產等)減負債之淨額;根據上述定義以國富統計相關資料及世界銀行與IMF公布之我國PPP計算。

至於指不同年度比較,主計總處表示,國際比較常見各國資料年度不盡相同,OECD今年公布之BLI中,「每戶財富(PPP)」為2019年資料,惟各國因資料產製周期不同,加上存量資料(財富屬之)短期波動不大,當無該年資料時,OECD則採用最接近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