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3年中型家族企業表現最佳 航運、半導體市值成長躍升

▲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圖/台灣董事學會提供)

▲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圖/台灣董事學會提供)

記者廖婕妤/台北報導

疫情海嘯下,家族企業該如何永續,台灣董事學會攜手中華家族辦公室協會、華人家族企業聯盟於今(2)日舉辦第11屆華人家族企業年度論壇,發佈「華人家族企業關鍵報告」,以中國、香港、台灣3地8,286家上市櫃企業為樣本整合分析,指出疫情間(2019-2021年),華人家族企業市值成長高於非家族企業;但今年截至6月,兩岸三地家族企業中,卻以台灣家族企業跌幅最明顯。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調查,台灣上市櫃企業中70%是家族企業,市值為0.74兆美元,占總體44%。疫情3年間,家族企業營收成長較非家族企業低4%,不過贏家卻是中型家族企業,有9家中型企業市值成長躍升大型企業,包括長榮、萬海等航運及半導體科技業等。

蔡鴻青指出,受人注目的家族財富也有顯著成長。2019年台灣百大家族財富為0.11兆美元,3年後增加到0.29兆美元,漲幅達163%。成長最多的為有科技業的家族,如鴻海、日月光、遠東、華新麗華、大立光等。不過,2021年底至2022年中,家族企業財富減少 0.05兆美元,降幅為17.2%,下跌最多的也是擁有科技業的家族。

蔡鴻青表示,疫情期間,台灣家族企業的財富波動為兩岸三地最高,台灣家族企業掌門人正面臨家族和企業的抉擇,家族企業表現兩極化,家族公司落後專業經理人的公司,且家族企業的重要性下降,同時台灣家族企業也面臨接班問題。

兩岸三地中,中國科技業在政府支持下,大型家族企業成長最快,不過中國家族企業多為第一代,因政經環境變動,百大家族排名變化大;香港大型家族企業以金融地產業下降最多,主因中資恆大地產風暴領跌;新上市家族企業以消費品及醫療保健行業為主,成長快速。香港百大家族老家族排名穩,但新上市家族排名竄升快。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與國際(英美德法日5國)相較,華人家族企業規模較小,僅為國際家族企業的一半至四分之一。儘管台灣家族企業尚在創業早期,然而已提早進入共治階段,是故台灣家族企業可借鏡西方,藉以找出自己的模式。

台灣萊雅執行長Eva Leihener-Stefan指出,萊雅集團採取家族與專業經理人「共治模式」。股權規畫上,家族占3成為最大股東,但在14席的董事會中僅占3席,平時尊重公司經營層,但在重大決策經營團隊則力挺家族。30年來,萊雅市值翻了38倍,年複合成長率14%。

30年間歷經3次轉型的晶華酒店集團,在董事長潘思亮帶領下,總是將危機轉為契機。這2年疫情嚴峻,潘思亮善用飯店資源,先是將客源從國際商務轉為主攻城市度假,接著推出防疫期宅食經濟,成為全球唯一獲利的飯店集團。

清華大學副校長簡禎富表示,家族企業遭逢危機時能決斷轉型,專業經理人與家族成員之間的默契極為關鍵。政治大學商學院專任教授湛可南指出,在台灣,包括中租集團所屬的辜家,以及克緹國際陳家,都開始引進家族辦公室作為企業傳承的治理工具之一,未來華人家族企業應會將設立家族辦公室作為重要工作項目。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前瑞士百達銀行財富管理家族辦公室主管 Grégoire Imfeld指出,家族企業要永續經營,要讓企業從家族為主轉化成企業為主,另外則是在轉化過程中以家族機構化的方式,來處理家族企業面臨包括人才培育、家族企業治理、財富管理甚至公益慈善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