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業赴美設廠 中華徵信3面向示警「得失涉國安層級」

▲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圖/記者廖婕妤攝)

▲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圖/記者廖婕妤攝)

記者高兆麟/台北報導

台積電(2330)赴美設廠引發半導體「去台化」爭議,CRIF中華徵信所今(6)日發布報告,指出台灣前10月對美投資10.28億美元,是去年全年的2倍多,中美貿戰5年更投資近81億美金,換算新台幣逾2400億元,「東進」得失要從投資、供應鍊及就業3點來看,對台灣長期經濟發展可能已達國家安全層面。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於半導體業者「東進」美國,中華徵信指出,從政府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來看,至少要包括3大因素的影響去研究。首先要看投資金額大小的影響;第二要看對產業供應鏈層面的影響,最後要對台灣創造就業的影響。

雖然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向外透露赴美設廠造成人才流失「門都沒有」,不過中華徵信報告認為,大舉東進使台灣的訂單增加是加分,但核心技術保護與創造就業則是失分。

中華徵信統計,就2018年美中貿易戰以來台灣對美國的投資金額來看,2018年為20.39德美元、2019年為3.62億美元、2020年為41.94億美元、2021年為4.77億美元,2022年1~10月則為10.28億美元。合計高達80.99億美元,這個金額大占台灣時間對外投資金額538.81億美元(不含對中國大陸投資)的9.66,也就約占1/10左右比重,已經有一定的投資影響力。

若是再比較美中貿易之前的5年(2017~2013)對美國的投資金額僅20.39億美元,則是成長了297.2%之多,顯示台灣對美國的投資呈現快速移動。同時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及2020年台灣對美國投資金額分別高達20.39億美元及41.94億美元,顯示指標性投資個案的影響重大。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繼美國總統拜登在12月6出席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晶圓廠機台移機典禮後,鴻海也宣布位於俄亥俄州的工廠不僅生產電動車,且要規畫「3+3策略產業園區」,以吸引電動車關鍵零組件廠跟進。鴻海很清楚的表示:「電動車組裝廠在哪裡,電池包廠就要在哪裡。」也就是會形成一個電動車供應鏈。全球第3大矽晶圓製造商環球晶,也在12月1日舉行美國德州12吋晶圓廠動土典禮。

不僅如此,上市櫃公司一字排開,包括台達電、和碩、金寶、緯創、英業達、佳世達、光寶科等一線大廠都在2022年先後展開新一波東進。

中華徵信認為,表面上這些產業與企業供應鏈是進行市場布局,且預估合併營收也會成長,獲利也可能增加,對企業和供應鏈來說好像只是換了一個生產基地,並無特別之處。但可怕的是,除了核心技術外流之外,先進科技製造也無法再為台灣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因為新的高階就業機會,也都外移到美國,甚至台灣還可能必須輸出本地的工程師到美國工作。

中華徵信報告指出,「供應鏈去台化」或許是比較誇張的說法,因為這些大型企業仍會在台灣進行投資,但是核心技術外流,確實可能造成訂單在台灣,但製造與整合在美國(或者歐洲及日本),台灣產業核心價值的優勢就會跟著下降,未來也將難以避免原料與加工製造兩頭在外的情況。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華徵信表示,大舉東進使台灣的訂單增加是加分,但核心技術保護與創造就業則是失分。從整體的經濟發展考量,台灣需要全球市場,只要做好配套措施,台灣也不必害怕面對可能的「供應鏈去台化」,但關鍵在於當台灣先進科技產業大舉「東進」,對台灣長期經濟發展是否達國家安全層級,的確值得產官學一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