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財周刊
隨著所謂的「金磚四國」相繼失色,許多專家開始看衰新興國家,認為他們的好時光已一去不返。
這樣的看法,當然有以成敗論英雄的成分;本來從外相論命運,就是最直接而簡單的判斷方法。但事出必有因,唯有掌握原因,才能推論結果,倒果為因,不僅是後見之明,往往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大的謬誤,就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新興國家遍布全球,燕瘦環肥、形形色色,無奇不有,豈可能命運一概相同?就以此次新興國家景氣退潮來看,固然有共同的原因,也有不同的影響,後果即大異其趣。
共同的原因來自兩大經濟體,一是美國的QE傳聞將退場,一是中國大陸結構偏差。後者的影響是局部的。
中國大陸自五年前開始大走偏鋒;一面自毀長城,硬是將發展的主引擎世界工廠給搗毀,一面則為搶救金融海嘯衝擊,拿出四兆人民幣救市、十兆融資地方政府炒房。
如今後果已顯露無遺,前者使其進出口一瀉千里,後者則造成過剩產能,兩者結合,將全球能源與商品需求大幅壓低。因而凡是靠出口能源與商品為其命脈的國家,如俄羅斯、巴西等,都一蹶不振。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QE可能退場,才是共同因素;因為五年來自美國流溢的資金,高達數兆美元,如今競相回流,讓新興國家嚴重失血,資金緊俏、利率大升、泡沫漏氣,原來的榮景假象驟然戳破,個個如鬥敗的公雞。
然而仍有例外,有些國家,經濟本不靠能源、商品支撐,也沒借巨額外債,外貿並無嚴重逆差;尤有甚者,若干東南亞國家正摩拳擦掌要接手中國大陸吐出來的世界工廠,迎接可能長達二十年的黃金歲月。這些國家或者可全身而退,或者反將逆勢上揚,成為全球矚目的明日之星。
台灣過去五年也飽受QE熱錢的衝擊,但一方面我們管理得當,未令泡沫膨脹過度;另一方面,其實以今天台灣的經濟條件,我們正是接手世界工廠高端廠商的最佳人選,只要應對有道,台灣經濟未始不能再創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