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常見6迷思」大公開 靠配息就能賺錢?財經節目解答了

▲▼年終,紅包,獎金,土豪,錢嫂。(圖/記者李佳蓉攝)
 

▲投資常見迷思大公開。(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記者曾筠淇/綜合報導

很多人渴望透過投資過上富裕生活,但投資其實充滿風險,甚至會因一些迷思做出錯誤判斷。《ETtoday新聞雲》財經節目「不管啦!給我錢」最新一集要帶您了解一些常見的投資迷思,以避免走彎路。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節目首先提到,存股有兩個主要派別,一是把股市當銀行,有錢就長期投資;二是注重選擇穩定的公司、股票配息,想領到比定存更高的利息。兩派雖看似都認同長期持有、不輕易短線進出,但股息派策略卻存在誤解。

節目提到,股東收益是由公司盈利而來,所以領股息本身沒問題,但股息其實指是財務帳目間的轉換,並不會增加現金,因為同張股票的股息、價差總和不變,所以應該將重點放在整體增長而非股息本身。

或許有人會覺得「要看後續有無填息」,不過節目表示,這是另一迷思,填息僅是描述價格缺口被填滿的現象,並非分析公司好壞的依據,填息代表股價再上漲、幅度剛好超過原本的配息金額,實際並不具有投資意義。綜合上述,配息、填息都不是投資人該關注的重點。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只如此,節目還提及,存股的另一個迷思是將「低報酬」視為「低風險」,投資人會刻意選擇不會上漲的標的,但兩者其實並非雙向關係,若追求低風險,可以有更好的選擇。

接著節目談及「時間成本」是很多人會忽略的,有的投資人會覺得持有股息有助於降低成本,但長期等待的成本實在太高了,若只考慮領取的股息金額,忽略了等待的時間成本,這是不明智的。

▲節目點出6個常見迷思。(示意圖/記者劉維榛攝)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靠配股、配息就能賺錢?節目表示,定存股最近很熱門,但銀行定存和股票具有本質上的差異,前者發放利息不會影響本金,但後者是從公司資產拿出資金發放,換言之,雖獲得股息收益,但資產並未真正增加,因為股息來源就是投資人的本金、公司資產。由於資產未真正增加,所以股息收益也無法真正計入帳戶,意味著成本沒有降低,因此投資人應該關注的,是企業的獲利能力、長期成長潛力。

零成本很安全?節目提到,投資過程降低風險固然重要,但只考慮風險而未考量獲利能力並非好的投資策略,消極的投資觀念易使投資人賺到股息卻賠掉價差,因此,投資者最好選擇有穩定獲利能力、良好成長潛力、管理團隊表現優秀的公司,並積極關注自己的投資組合,隨時調整策略,以提高投資收益。

節目還列出長期投資需要制定明確賣出計畫的3個原因:

1.無論做多少研究,買進時仍有可能犯錯。

2.未來企業的經營條件可能會發生變化,必須事先考慮應對方式。

3.市場可能會有過度反應,導致股價過高或過低,制定計畫可帶來額外好處。

賣出計畫常結合多種方式,節目列出常見的4種:

1.當初進場條件已經改變:產業環境變遷或某些財務數字大幅下滑代表整個投資判斷必須重新評估。如果這時再問你要不要買進,你還會想買嗎?

2.停損:當虧損超出預期,應該賣出。但有些人買進時會選擇下跌時分批加碼買進,這就與停損原則相衝突,必須有除價格以外的衡量標準。

3.停利:當獲利超出預期,先將獲利實現,重新評估是否應該買進。長期投資如果過早實現獲利,損失會非常大。

4.時間:當持有一段時間後,應檢查股票與市場是否朝預期的方向發展,如果不是,也許代表最初的投資判斷有誤。

更完整內容,請收聽「不管啦!給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