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P預計10年內完成氫能在商船的應用 並可直接在台生產

▲被稱為LNG冠軍的法國達飛航運,上個月開始下單訂造甲醇燃料船。(圖/達飛通運提供)

▲法國達飛航運訂造最多新燃料船。(圖/達飛通運提供)

記者張佩芬/台北報導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昨(19)日與財團法人驗船中心(CR)簽署合作備忘錄,致力發展台灣低碳能源生產及應用。對於有海運界專業人士認為氫能運用在大型貨櫃船難度很高,CIP台灣區董事總經理許乃文表示,該基金預計在10年完成研究開發,商船用的氫能也可以直接在台灣生產。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於丹麥籍的的馬士基航運傳出與加拿大貨櫃船巨頭賽斯班(Seaspan)合作開發1.5萬箱(20呎櫃)的新巴拿馬型貨櫃船以氨做為燃料,許乃文指出,CIP也在積極爭取馬士基加入該基金的新燃料開發。

陽明海運前技術長何永順,在陽明時負責陽明新燃料船的研究規劃,退休後轉任德翔海運董事長特助。他指出,目前像LNG或甲醇船,都屬於過度期的選擇,淨零碳排的綠甲醇、綠氨與氫能等,除了生產與供應鏈的問題,還需要合適的船舶主機,如果能有更多的大型船公司參與研發,應該可以加速實現淨零碳排。

許乃文坦言,新燃料都比現在商船用的低硫油貴許多,像甲醇是低硫油的四倍價,目前說不出氫能貴多貴,但是相關研發都是需要靠政府的強力支持,政府上位者需要有策略思維。未來船用氫能是可以直接在台灣生產的,也可透過經濟規模來降低生產價格,只是有些國家氣候條件適合生產氫能,例如澳洲的沙漠氣候。

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航運業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約10億噸,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3%, 國際海事組織(IMO)除設定2050年前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已將2008年設定為基準年,分別制定於2030年、2040年達到減少碳排放達30%及70%的目標。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IMO設定的脫碳時間表,讓船公司急著下單造新燃料船,除了有來自重視環保客戶的壓力,歐盟明年開始對船舶徵收碳稅也是關鍵因素,因此即使目前貨櫃船運市場景氣低迷,採用新燃料的貨櫃船訂單卻不斷創下歷史新高。

Alphaliner的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就有187艘貨櫃船投入使用,新增運力達175萬箱(20呎櫃)。新造船訂單則累計達到788萬箱,相當於現役船隊的29%。

甲醇動力船舶佔今年所有新訂單量的52%,LNG船則佔今年訂單量的31%,使「綠色」船舶的訂單佔比達到83%。

貨櫃船公司有些較早訂購的非綠色船舶,傳出船公司坦言造太多了,業界高階預測,其中部分較後期交船的訂單,有可能轉換成綠色船舶,新交或是快完工交船的,可能透過改造方式轉換成綠色船舶。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年訂購的「非綠色」船舶,則多有變成「綠色船舶」的準備,例如中遠海運在揚州造船廠訂購的3艘「甲醇就緒」1.6萬箱貨櫃,以及日本海洋網聯(ONE)在今治造船訂購的10艘1.37萬箱船是「甲醇和氨就緒」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