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達估明年全球經濟溫和衰退可能性60% 看好美、日與中國消費

▲▼左起富達國際多重資產基金經理王陶沙及富達國際全球宏觀及策略資產配置主管Salman Ahmed。(圖/公司提供)

▲左起富達國際多重資產基金經理王陶沙及富達國際全球宏觀及策略資產配置主管Salman Ahmed。(圖/公司提供)

記者蕭文康/台北報導

富達國際發表2024年全球投資展望,評估目前全球經濟及市場週期的複雜性,步入2024年全球經濟溫和衰退可能性60%,可望持續軟著陸一段時間,但稍後經濟溫和衰退可能性或於短期內急升,同時較看好美、日與中國消費,富達運用情境預測框架,做為駕馭市場變化的關鍵策略。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富達國際全球宏觀及策略資產配置主管Salman Ahmed表示:「在此世事變動時刻,投資人需要保持靈活,做好應對每個轉折的準備。良好的投資態度包括保持紀律、開放的心態、及應對情勢隨時變化的準備。歷經過去兩年升息及貨幣緊縮政策,隨著經濟和就業市場逐漸恢復平衡,市場普遍相信美國經濟將軟著陸。

然而,富達抱持不同觀點,根據一系列獨家宏觀及由下而上研究指標顯示,經濟情況好壞參半,鑒於美國政府為刺激疫後經濟所推出的財政政策將帶來延遲效應、過剩儲蓄逐漸減少、且再融資前景依然良好,預期明年隨著時間推移,金融緊縮影響將擴大,導致經濟步入溫和性衰退。

歐洲受升息影響,經濟增長正急速放緩,反觀2024年美國經濟情勢將變得更複雜。儘管2023年全球經濟表現令人意外,惟富達相信美國及其他已發展國家利率應已見頂。在此背景下,經濟增長可能放緩,明年稍後的經濟有較大機會出現收縮,且隨著美國及不少國家臨近大選,各地及全球政治局勢將不斷變化。

中國市場方面,其經濟已步入復甦週期,處於可控的穩定增長階段,明年經濟增長有望接近5%,與市場普遍預期相反。自今年7月開始,中國政府推出一系列政策,現已逐步取得成效,富達預期2024年中國宏觀經濟狀況將回穩,並已觀察到許多投資機會逐步浮現。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4年四大情境分析:溫和性衰退可能性為60%。即使貨幣政策急速收緊,財政政策支持使消費及企業展現韌性,成2023年市場最大驚喜。然目前美國家庭在疫情間累積的過剩儲蓄幾乎耗盡,財政政策支持力度回穩,信貸環境持續緊縮之際,再融資需求回升,將改變宏觀經濟形勢。

預期邁入2024年初期,美國經濟仍有緩衝空間,因利息見頂將促使軟著陸成為明年初最可能出現的經濟情境。從基本面而言,富達認為緊縮政策對實體經濟影響可能只是延遲發生並非已消除。隨著已發展國家財政支持滯後效應逐步消退,緊縮貨幣政策影響將逐步顯現,使經濟週期出現溫和衰退,亦即目前歐洲狀況。

富達觀察2024年全球經濟仍有回轉空間。目前我們預期12個月內經濟出現溫和性衰退可能性為60%;考量若實質利率處於偏高水準,促使企業及消費者削減開支,出現較深度衰退可能性為10%,甚至延伸至2025年;若考量經濟轉好情境,軟著陸可能性為20%,並延續2024年全年;若經濟增長和黏性通膨高於預期,使主要央行展開新一輪升息,出現經濟不衰退可能性則為10%。

富達基於專有的宏觀和自下而上指標為基礎,產出此預測經濟情境框架的投資導航圖,作為資產配置重要依據,以能快速應對變化加快的經濟和市場週期。隨著大穩健(Great Moderation)開始退場,投資流程需要更靈活的資產配置策略。」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4年投資契機: 看好全球優質債券、全球優質股票及科技產業之長線題材。
儘管預期2024年稍後有可能出現溫和性衰退,富達亦洞察部分產業及地區存在具吸引力的投資機會。

富達國際多重資產基金經理王陶沙指出:「在波動市況下,不少投資人認為5%美元存款利率很吸引人,但預期聯準會將於2024年降息以回應通膨回落,長期而言,現金增值能力可能落後通膨,故投資人應考慮構建多重投資組合,以掌握個別市場或產業的增長機會,同時保障資本免受通膨蠶食。

富達根據由下而上分析調查研究,預期2024年部分地區企業獲利將獲得改善,特別是美國及日本,獲利預期可能高於市場普遍預期。其中,美國消費者支出保持韌性,就業市場預期將逐步正常化,顯示聯準會升息週期或已結束;日本企業獲利和企業治理改革趨勢持續好轉,且市場評價合理、外資滲透度仍偏低,另鑑於日本市場與美國國債價格走勢存在負相關性,從分散投資角度,投資日本股市有助增加投資組合收益。

此外,儘管中國經濟的復甦之路不如市場預期般平坦,家庭存款仍在增加,隨著消費者信心逐步改善,消費主題仍有進一步增長空間。

產業方面,科技產業目前提供具吸引的獲利預測,其次是健康護理及通訊服務業。整體科技產業具週期性及結構性增長潛力,其中,人工智慧更提供增長主題,處於增長週期的半導體也備受期待。隨著產業急速發展,投資人可考慮人工智慧整個產業鏈中的各種投資機會,包括投資熱潮的「鐵鎬和鐵鏟」,如硬體和雲端計算等,同時留意因人工智慧需求帶來實質獲利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