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75%銀行用生成式AI!麥肯錫:將創造額外利潤 上看600億元

▲麥肯錫團隊揭示GenAI在台灣銀行業的發展進程及應用範圍。(圖/記者楊絡懸攝)

▲麥肯錫團隊揭示GenAI在台灣銀行業的發展進程及應用範圍。(圖/記者楊絡懸攝)

記者楊絡懸/台北報導

針對生成式AI(GenAI)趨勢,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27日表示,台灣15家領先銀行有近8成業者已展開應用,如果台灣推出「AI基本法」等明確的規則,讓金融業者擴大應用,將有機會創造出新台幣360億元至600億元淨利。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麥肯錫發布《2024年麥肯錫台灣銀行業生成式人工智慧調查報告》,揭示GenAI在台灣銀行業的發展進程及應用範圍。根據麥肯錫對台灣15家商業銀行近40位高階主管的調查,這些銀行具有代表性,加總淨收入占台灣銀行業總收入約70%。

「GenAI將能顯著降低成本、提升業務收入及客戶體驗。」麥肯錫表示,全球銀行業每年可能因採用GenAI,而創造2,000億至3,400億美元的潛在價值,占全球銀行利潤的9%至15%。在台灣,預計每年為銀行業新增新台幣360億至600億元的額外利潤。

就目前階段而言,近8成銀行已開始嘗試應用GenAI,但尚未規模化。麥肯錫調查顯示,75%銀行已經開始應用並採取不同規模的試點,僅不到10%的業者達到規模化應用的狀態,超過3成業者認為未來1年內實現規模化應用,但有6成認為需要1至3年。

「實現規模化應用GenAI並不容易,需要長期的持續投入,以及業務模式改革。」麥肯錫全球董事合夥人譚宏(Charles Tan)認為,能夠成功規模化應用的銀行,將在日益數位化的金融環境中獲得巨大的競爭優勢。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近半數的受訪銀行今年已明確編列GenAI的專門預算,僅30%的領先銀行已制定新台幣5,000萬元以上的預算支持GenAI基礎設施、人才招聘及相關技術的發展。最常見的金融應用服務,包含法人金融、個人授信、財富管理、支付或信用卡等領域。

麥肯錫全球董事合夥人郭明杰表示,GenAI將為個性化服務開啟了前所未有的機會,能夠有效整合GenAI的銀行,將不僅提升客戶經營能力,還能透過利用新技術實現更好的軟體開發、法遵與風險管理能力。

雖然,GenAI應用前景可期且價值巨大,但麥肯錫表示,規模化的應用仍將是重大挑戰,其中,業者在IT架構、數據治理、風險管理及變革管理等能力仍普遍不足。展望未來,業者期待外部的法規與技術環境能進一步完善,以降低試錯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