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刊/核四議題 不只是核四廠


專訪立法委員蔡煌瑯、鄭麗君、鄭汝芬
採訪/金麗萍、秦振家
文/秦振家 照片/秦振家

最近,核四問題鬧得沸沸揚揚,它豈只是一座核能電廠的爭議;其背後,糾結著繁複的問題,包括涉及民生產業的電力供給、政治考量,更大的一塊橫亙其間的石頭:是台電在既有的運作機制下,背離市場效率化經營鐵律。

目前,在核四議題上,已不缺謾罵、出虛招,需要的是真正的解決方案。如此,才可使民眾不至於白白承受「核」恐懼及缺「電」威脅,回到真實的科學依據,全面觀照台灣「電」的問題。所幸,立法院內不少委員已在核四爭議上下苦功,讓它出現脫離治絲益棼的曙光。

六管齊下 台灣人可向核電說「不」

以蔡煌瑯委員而言,訪談核四話題間,就未見批評論斷的語言。蔡煌瑯提出六項極具建設性的意見,涵括台灣計畫用電及省電層面的解決之道;蔡煌瑯認為,台灣民眾若決定不要核電,可朝以下六個方向著手。首先是效率用電,全民應落實節約用電;其二為降低台電備載電力,蔡煌瑯認為,台電目前的備載電力是17%至22%,相較於部分屬於高用電產業結構的國家,備載電力保持在10%至15%,台電高出許多;而每節省一度備載電力,就能省下新台幣一百億元的發電預算;在此,突顯台電低效能的管理缺失。

蔡煌瑯繼續說明,第三乃是落實調整產業結構。事實上,這幾年台灣已朝服務業發展;台電以過往的產業型態進行用電增加率計算,已具明顯偏差。其四是取消工業用電補助;之前,政府過度補助工業用電,使得其費用甚至低於成本。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五則為推動電力自由化,將台電轉型為輸電供應商,鼓勵民間發電賣回給政府。最後,就是發展替代性能源;台灣位處北回歸線,日照充足,透過大規模平面發電方式,即便加上輸配電成本,每度價格已接近台電成本。

鄭麗君委員同樣質疑台電備載電力過高。鄭麗君說明,台灣自2008至2012年平均備載電力為23.19%,2009年甚至高達28.1%,對照經濟部下半年核定的備載電力一六%,表示:台灣在2009年的閒置成本高達1200億元;1200億所代表的意義為何?它是當年,也就是2009年,從五歲幼稚園的兒童,至全國大學生的學費總額,意即沒有這項閒置成本,這些學費可全免。

四項事實 證明台灣不缺電

再者,鄭麗君提出,自1997年至今,台灣只實施過兩次限電,一次是九二一大地震,另一次則是發生於2001年的一場颱風;所以,嚴格說來,台灣並未缺電。

鄭麗君進一步強調,台電除投入二千億興建核四外,另投資五千億開發其他電源;這筆花費是出自納稅人的錢,再喊缺電,要全民埋單、漲電價,無疑是扒老百姓兩層皮。

看看瑞士 想想台灣

鄭麗君認為,除了高報電力需求,台電甚至調低出力參數,製造缺電假象。其實,台灣只要透過省電政策、持續推進產業升級,再加上調整現有電力結構組合,尚且未計入綠能發電,既有的電力就足夠了。

剛剛參訪瑞士回來的鄭汝芬委員,感慨尤深。她表示,瑞士設定減核目標,都有一定的節奏,一步一步循序推進。

反觀台灣,則毫無章法。鄭汝芬對於高額補助工業用電,動輒調漲民生用電,特別不以為然;她強調,占台灣用電量80%的工業用電,應回歸成本計價。(文未完)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理財周刊》717期,便利商店及各大書店均有販售www.moneyweekl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