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讀者成為媒體一份子的科技報橘Techorange

文/ETToday 產經研究室主任戴國良、研究員葉川慈

炎炎夏日,《東森新聞雲ETtoday》產經研究室這次來到了位於台北市復興南路上橘子的總部。年輕有為,一身輕便的總編輯張育寧小姐風塵僕僕地出現在我們面前,與我們分享科技報橘,這個新興網創社群的故事。

以下是與張育寧總編輯的對談內容:

Q:可以稍微介紹一下科技報橘的緣起,現況與特色嗎?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TechOrange,成立於專門追蹤全球網路產業的科技網誌成立於2010年。 提供網路創業者、行銷人員、媒體人員關於網路的資訊與知識,是我們的任務。除了深討全球網路,科技與創業趨勢,並關注網路軟體科技對全球政治,經濟與發展的變遷。目前在Alexa排名在 200 名以內。

我們的編制非常精簡內部編輯只有四位,外部編輯與專欄作家與外部作者約為 10~ 20位。外部作者的配合方式十分自由,當他想要和社群說話的時候,我們提供他一個分享觀念的平台,彼此並沒有義務關係。稿費計算的方式,也是以讀者的瀏覽量與分享數來計算的。寫作與內容展演就是在說故事,故事要說得好,需要經常練習,愈是固定在平台上寫作的作者,愈容易培養固定且有擴散力的讀者群。

▲科技報橘總編輯張育寧(圖/記者葉川慈攝)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Q: 請問您們是如何經營社群?成效如何?

A: 我們非常重視與社群的互動 ,也會分析經常回來網站關注某些特殊議題的讀者,會想瞭解怎樣的議題會吸引哪些人來看?我們也會用不同的寫作與下標的方法,測試社群給與怎樣不同的關注角度。在工作方法上,我們比較不在乎報導的前置流程,而是更關注文章出去以後社群的反映和回饋是什麼。這樣的工作方式,目的是理解讀者分享和發酵的狀況,以及社群對於訊息是如何截取,這些都會回饋編輯台,成為我們修訂工作流程的重要依據。

三年多來,我們累積了很多對社群的理解,例如分享數的變化,瀏覽量的變化,回饋社群主題的趨勢的關注的經驗質,讓原本在techorange耕耘了一年半的成績,Bozzorange只用了不到兩個月就達到了。(Bozzorange報橘,同為流線傳媒旗下針對政策,公共,政治議題的一個社群,標榜科技不能解決的事就交給Bozzorange)


Q: 聽說您們的編輯方式都是只做review不做preview,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 我們不會對議題於事前作任何的猜測,我們沒有事前的編輯會議去預設議題會不會受關注。反而重視review,作為工作流程的修訂和改善,以及持續關注哪些議題的根據。傳統媒體的preview是為了在紙本印刷校訂以及定期銷售的考量,但在網路上的社群媒體產出流程中,沒有這些問題。我們的編輯檯上,每一位編輯只對自己和自己所經營的社群讀者負責,所以我們不要求文章發布時要百分之百完美,否則會錯失即早與市場見面的時機。只做事後的review還有個初衷是,我認為,編輯的工作不應該是為了工作而工作,而是為了創造新的可能性、找到更符合讀者需求的內容而工作。因為這樣的組織文化,我們很重視對編輯的充分授權。

而這樣工作模式的效果也非常好,我們的編輯雖然很年輕,但對於議題的處理能力都很強,自主性也很高,成長速度快,編輯本身與外部作者都有很大的實驗空間,每個人都直接參與工作流程,每一次的回饋也會引導下一次的工作方向。

Q:在新媒體的創新角度上,你們關注的是什麼?

A:科技報橘成立以來,最在乎都是『讀者想看什麼?』,跳脫傳統媒體的菁英思維,我們重視的是每天發生的事,對讀者哪些是重要的?每個編輯都有自己的路線,會思考讀者需要或者想要知道什麼訊息,會透過每日大事的短訊集結,給與讀者即時資訊。核心的思想都會回歸於社群本身的需求,在訊息多樣且快速產生的網路世界裡,我們透過與其它的社群交換內容,讓平台上的讀者可以看到好的文章和內容,如果有一個好的主題,而且在現有的交換內容平台上,都沒有好的內容能夠提供給我們的讀者,編輯台就會自己投入時間自己生產給讀者。


Q:請問你們的TA主要為何?

A:網路創業圈,公關媒體,大公司的網路行銷部門,學生族群也非常多,知識族群的比例非常高,有一個特質是有在網路媒體發表意見的習慣。TA大致上為25~35的知識份子。


Q:您們和中國大陸的相關媒體業者有哪些合作?效益為何?

A:科技媒體最初是以矽谷為最新的網路創業資訊作為關注的對象,2010年時在亞洲開始受到關注,並且開始進行一些翻譯,整理與編輯。我們和大陸的『虎嗅』,『36氪』,『黑馬』等都有進行內容的交換,我們並非把他們定位成免費內容的供應商,反倒是透過內容的交換來用不同角度來看世界。大陸在議題的深度與廣度上,因為社群人數龐大加上他們的網路產業近幾年發展迅速,在產出速度和理解上,有不同於台灣的視角,關照的範圍比我們大,變遷快速,ㄧ到兩個月就會產生生態的變化,這樣的合作模式也會讓我們的社群讀者在接受不同角度或觀點的內容上,更願意參與討論和回饋。

在內容的交換上,我們也有和台灣其他媒體如商周,天下和今週刊等做授權交換。網路媒體中,會和一些行銷類與時尚的媒體做交換。


Q:您們的收入來源主要是什麼?商業模式為何?營運狀況?

A:媒體的收入來源基本上都大同小異,主要就是廣告收入和會員收入,這兩種我們都持續發展。以廣告模式來說,買版位放banner的方式成效有限,因此我們的廣告模式比較著重在『原生廣告』的合作模式:我們協助廣告業主與他們想要的社群做溝通,這個溝通可以透過內容、透過活動,或是透過其他我們的社群經營方法。我們的經驗是,只要是讀者愛好的內容,在媒體經營上,是不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好的內容一定比不好的內容吸引讀者,只要分析的理路是好的,點閱和分享成效就會好。只是好的內容,需要投入的成本相對較高,所謂媒體的墮落造成的內容低落,只是因為媒體產業還沒有找到有效的商業模式,不是讀者不想要讀好的內容。

至於營運上的表現,主要是因為我們的人事與租金成本都十分的節省,用精實創業的方式發展,當有一些營收時,我們就會投入擴大徵才,投入社群經營的實驗與相關的軟體技術研發。一直一來都希望盡量達到合理的平衡。


Q:未來中長期的發展策略方向為何?

A:只要社群想要,我們就會去做!

只要視讀者有興趣的東西,如 318 學運後,我們發現,不只是科技範疇,政策、政治、經濟、文學與生活型態等內容,都是我們的社群有興趣的。路線選擇的原則就是,只要社群想要看,我們就會投入經營新的社群領域,以內容社群為主的發展和變化我們都想去做的事情。長遠來看,我們希望在媒體和泛媒體相關的社群領域,發展有效的商業模式,並成為一個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平台,以台灣的基地發展中文化的廣大社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