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技藝工佔第2大 勞動部花12萬打造首台織布機

▲勞動部勞安所投資12萬元資金,要降低編織勞工肌肉骨骼傷害風險,打造原住民首台織布機。(圖/勞動部勞安所提供)

記者林潔玲/台北報導

勞動部勞安所今(14)日指出,已投資12萬元資金,打造原住民織布機,其可降低勞工肌肉骨骼疼痛部位改閃10%~26%。勞安所表示,該台機器於今年7~8月完工,預估不僅有效改善勞工職業傷害,也能增加紡織速度,提高產量。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近年來政府大力推行原鄉部落文化創意產業,從歷年統計原住民從事「技藝有關工作人員」比率有逐年升高趨勢,已從99年12.4%提升至102年17.0%。

同時,根據原民會今年6月的最新調查也指出,目前原住民所從事的行業類別中,以服務及銷售人員為最大,約佔21%,而技藝相關工作人員則佔20.29%為第二大。

勞研所進一步解釋,原住民族織布機從早期配合游牧生活遷徙方便所設計的「席地水平織布機」,到農業社會發展「直立型與落地型的高背式織布機」,到現在多使用「國外進口木座桌上型織布機台」居多,且大多隨意置放於會議桌上。

而編織勞工作業型態為一天8小時維持頭頸部過度彎曲,以及壓迫大腿的固定坐姿,一天的編織工作平均重複穿梭動作與拉壓打緊把手的次數約1,700次之旋轉手腕動作,長時間的不良姿勢實為職業性肌肉骨骼傷害的高危險群。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勞研所調查發現,編織業勞工近一年內曾因疼痛而影響到工作或生活者,以手腕/手部佔50%最多,其次為下背/腰部及肩膀。因此,勞安所設計出首台改良式落地型織布機台,包括將桌上型改為落地型,也使織面往前傾斜10°,原手部操作綜片,改以腳踏控制。

此外,也減少手部操作頻率,擴大上下經線間距,增列飛梭導板及其支撐架,以拉力方式穿梭,減少手腕關節過度彎曲之操作頻率改善後風險值從27降為18,且勞工肌肉骨骼疼痛部位改善比率達10-26%,勞安所強調,若未來經費允許,不排除擴大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