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貿對陸開放農產品? 農委會:國際經貿談判有捨有得

▲台灣農產品示意圖。(圖/記者徐珍翔攝)

記者徐珍翔/台北報導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24日談及對兩岸貨貿協議談判看法時,直言「沒有一個談判是一直要求人家零關稅,但我們這邊又絕對不能碰」;該會國際處副處長蕭柊瓊25日則重申,國際經貿談判有捨有得,台灣要向大陸爭取更多農產品關稅優惠,就不能不對陸方要求有所回應,強調針對部分可能受損產業,將運用「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穩定價格,確保農民收益。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蕭柊瓊指出,台灣冷凍鰹魚、魷魚近年銷往中國大陸的金額,平均每年都超過1,000萬美元,但大陸對這類漁產品仍維持12%關稅;至於我國近年積極發展的觀賞魚產業,大陸關稅更高達17.5%,其餘農產品像是馬拉巴栗、蘭花、甲魚也各有10%關稅,「若能透過簽署兩岸貨貿協議,要求大陸將這些重要農產品降為零關稅,不但能讓我們出口業者節省關稅,擴大台灣農產品出口,替農民帶來許多收益。」

農委會表示,台灣加入WTO後雖管制大陸部分農產品進口,對方自2005年起仍單方面提供台灣34種農產品零關稅優惠,2010年6月兩岸簽署 ECFA時,更給予茶葉、石斑魚、秋刀魚等18個稅號早期收穫農產品零關稅;中國大陸自2013年起則躍升為台灣農產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場,我國對大陸長期以來的農產貿易逆差也因此轉為順差,台灣今(2015)年前11個月對大陸農產品貿易順差已達1億美元水準,遠高於當年的1,400萬美元。

蕭柊瓊也提到,國際經貿談判有捨有得,台灣要向大陸爭取更多農產品關稅優惠,就不能不回應陸方要求,但強調政府一定會在對我國農民有利的情況下,才同意簽署協議;至於部分可能受影響產業,則會運用「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協助產業提升競爭力,並穩定農產品價格、確保農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