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50年代拚外銷 就靠「三罐王」

▲早期台灣靠著出口農產品罐頭,賺取外匯。(圖/翻攝自《農為國本:台灣農業檔案專題選輯》)

記者林信男/台北報導

「以農業扶植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是民國40年代的產業發展口號。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18日出席「農為國本-台灣農業檔案特展」時表示,民國40至50年代,台灣靠著出口農產品,賺取外匯、扶植工業,帶動經濟發展,其中外銷表現最好的「三罐王」,是鳳梨、洋菇、蘆筍等3種罐頭。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農委會18日舉辦「農為國本-台灣農業檔案特展」開幕活動,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農委會副主委翁章梁等人,都到場參與。

高仙桂在致詞時說,農業在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民國40至50年代,台灣靠農產品出口,賺取不少外匯,並藉此帶動工業發展,當時出口量最大的3種農產品罐頭,就是人稱「三罐王」的鳳梨、洋菇與蘆筍。

農委會、國發會共同出版的《農為國本:台灣農業檔案專題選輯》內容指出,民國40年代,台灣鳳梨公司、台灣糖業公司,皆投入鳳梨罐頭生產,產量超越日治時期;民國50年代初期,農復會(農委會前身)研究罐裝與殺菌技術,開發洋菇罐頭,同時民間改良蘆筍罐頭,並開發出罐裝蘆筍汁。

民國56年,鳳梨、洋菇、蘆筍3等種罐頭,曾高居全台外銷總額的12.3%,直到民國70年代,受到來自東南亞國家的競爭,才逐漸轉型為內需型產業。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農為國本-台灣農業檔案特展」自8月18日至10月29日,在台灣大學農業陳列館展出,10月29日截止後,將移至國發會檔案管理局展覽廳繼續展出,展期自11月18日起,至2017年6月30日止。

▼「農為國本-台灣農業檔案特展」正式開展。(圖/記者林信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