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能否超越機器人? MIT頂尖科學家給出答案了

▲科技正以空前速度改變每個產業及每個人的生活。(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科技正以空前速度改變每個產業及每個人的生活。(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閱讀精選

我們生活在一個奇特的時代,人工智慧擊敗頂尖的人類圍棋高手,也以空前效率運作現代資料中心。在全球許多市場上,優異的智慧型手機已經不再足以確保製造商賺錢,反而是蘋果和谷歌之類的平台建造者,才能攫取高份額的價值。在一個又一個的競爭場上,從計算生物學到量化投資,生手擊敗標竿,門外漢比知名專家想得更快、更遠。

人腦與機器

人工智慧、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3D列印機、人工神經網路……,種種形式的數位機器超越以往限制,扮演起全新角色。人腦聰明、直覺性強,但有各種偏誤與缺失,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善用人機新夥伴關係,在合適情境中讓機器做決策,再明智地讓人類智慧參與其中。

產品與平台

線上平台改變成本結構,改善供需媒合,在音樂、城市運輸、電腦軟硬體、團體運動等無數產業,創造出可畏的新競爭者。這一波平台革命最應關注的是第二代O2O(Online to Offline)平台,能以多重效應結合原子經濟與位元經濟,創造極大價值。

核心與群眾

在網路上自動集結的全球群眾,合力打造出世界上最大的作業系統與線上百科全書。秉持著開放等原則,經常可見業外人士一再擊敗領域專家。群眾撼動核心,而聰明的組織則謀劃善用群眾的力量。

現在,不論個人或整個社會,可以運用的科技力量遠比以往更強大。我們擁有更多自由,可以做到先前世代無法做到的事,所以價值觀的重要性也就更甚以往。機器、平台、群眾,可以帶來非常不同的影響,一切取決於我們「如何運用。」

在所有的公司和產業,機器、平台與群眾都有相對應的部分。

機器智能對應的是人腦(mind),舉凡離不開試算表的會計師、需要借助電腦輔助設計軟體的工程師,或是在機器人旁邊工作的組裝線作業員,都是人腦與機器配對組合的例子。

平台對應的是產品(product),包括貨物與服務。在市內搭乘交通工具,是一項產品,Uber 是人們取得這項產品的一個平台;住宿供應平台Airbnb 或新聞取得平台臉書,也是相同的媒介。

群眾對應的是核心(core),指的是各種組織在內部及供應鏈上建立的知識、流程、專業和能力。奇異家電的核心是設計、製造、銷售冰箱和烤箱;美國航太總署的核心是建造太空船,試圖對宇宙有更多的了解;微軟的核心能力,包括開發個人電腦作業系統和應用程式。

人類的能力、優異的貨品與服務,以及堅實的組織能力,依舊是企業的成功要素。我們將嘗試說服你,由於近年的科技變化,公司必須重新思考人腦與機器、產品與平台、核心與群眾之間的再平衡。在過去短短幾年間,前述三組配對中的後者,已經變得遠遠更為強大、能幹,我們必須重新思考,了解何時、何地、如何及為何,機器、平台和群眾能夠發揮良效,這是在現今經濟成功的關鍵之鑰。

數位時代的三種重要再平衡:人腦與機器之間、產品與平台之間、核心與群眾之間,雖然其中存在著重要的型態與原理,但我們的研究發現,沒有唯一的成功公式。在愈來愈多的領域,機器可以做出更好的決策,但人類仍然扮演重要的角色;同理,完全只仰賴平台或群眾,也不能保證成功。

此外,對公司來說,這三種再平衡也並非只有單一最適平衡點;也就是說,有種種可能成功的策略。少有公司比蘋果及谷歌更成功,這兩家公司雖然都利用平台,但是做法不同、開放程度不同,對群眾的依賴度也不同。除了我們在本書討論的原則,當然還有其他影響因素,例如優秀設計師的創意、對重要事業夥伴的支援、技術突破的運氣等。就像賽跑比賽的冠軍,不一定總是速度最快或跑法最佳的人,商場上的贏家也未必總是擁有最佳產品,或是對策略有最佳了解的公司。

結果不但受到運氣或不可測因素的影響,還有多種平衡點,而每一個都可能相當穩定、持久。網路效應、規模經濟、互補作用、雙邊網路、學習曲線,以及其他種種因素,可能形成很強的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強化先前小決策的影響性。而且,非經濟因素也很重要,成功組織能夠創造有意義的目標、使命與社群。

現在,數位化創造出新一波的挑戰,無數人合理擔心,隨著科技進步,自己將會失去工作飯碗,不確定之後能否找到報酬相同於以往水準的工作。在大多數的先進國家,薪資所得占GDP 的比重縮減,在所得分配下半底層的人們,實質薪資比二十年前的還低。科技對勞動力造成的破壞作用距離結束還很遠,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總監詹姆斯•曼宜卡(James Manyika)與同事,在2017 年1 月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中估計:「在現今全球勞動力受雇執行的經濟活動中,若採用目前已展示的科技,約有一半可被自動化。」

在此同時,有技能、才能或運氣的人,現在能夠生產產品,透過全球數位基礎設施遞送,以往從未能夠如此輕易做到這件事。只要能夠觸及數百萬、甚至數十億的顧客,就可能創造並攫取空前規模的價值,這種價值創造是沒有反映在官方GDP 或生產力統計數字上的成長引擎。現在,人們有龐大機會可以做出更多貢獻,運用科技來創造更廣為分享的繁榮。

整個社會如何使用科技,這並非只是、甚至也不主要是政府或政府部門領導人形塑的,是社會整體成員形塑的:來自創業者與經理人如何思考、運用科技的決策,也來自無數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決策,以及處理事務的方法。今天,無數人從事的產品與服務的創造工作,是我們的祖父母當年所無法想像的工作。

我們的經濟最需要的東西之一,就是擅長創造這種新就業機會的人,這項工作必須設計與執行新的人類技能、技術與其他資源和資產的結合,以解決問題、滿足潛在顧客的需求。機器並不善於這類大規模的創意與規劃工作,這是人類擅長的工作,所以創業家對個人及整個社會來說,是最有收益的工作之一。結合新技術與合適人才,可以產生更持久、更有包容性、更有生產力、酬勞更高的工作,嘉惠的不只是雇主,還有員工和顧客。

這個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本書作者安德魯.麥克費和艾瑞克.布林優夫森為MIT史隆管理學院教授,也是數位科技領域的頂尖思想家,點出由於近年來的科技變化,每個人都必須正視數位三重革命,重新思考人腦與機器之間、產品與平台之間、核心與群眾之間的再平衡。了解這件事不是重要,已是必要。

★本文經天下文化授權,摘自《機器,平台,群衆》

▲《機器平台群眾》。(圖/天下文化提供)

▲《機器,平台,群衆》,駕馭我們的數位未來。(圖/天下文化提供)

作者:安德魯.麥克費、艾瑞克.布林優夫森
譯者:李芳齡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