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地方焦點

台東「雜糧區域加工中心」啟用 有助建立在地優良品牌

▲台東縣長饒慶鈴體驗紅藜加工製程。(圖/台東縣政府提供,下同)

台東縣長饒慶鈴體驗紅藜加工製程。(圖/台東縣政府提供,下同)

記者王兆麟/台東報導

全台唯一的「雜糧區域加工中心」29日正式啓用,台東縣長饒慶鈴希望未來將可服務台東縣內雜糧如紅藜、小米、樹豆等與特種作物如洛神花、菊花、薑片、薑黃等的加工生產與包裝,讓產地履歷更加在地化與合法標準化,建立台東紅藜長遠的優良品牌形象。

台東縣雜糧區域加工中心,過去為台東縣農會舊有農產品包裝場,後因經營改變而閒置,直至5年前台東紅藜產業初起步時,造成產量豐收,隔年洛神也豐收的情況,因此,前縣長黃健庭結合縣農會主動協助地方農企業調動產量與供銷,透過花東基金爭取全台首座「台東縣雜糧區域加工中心」,希望發揮縣級農會最大輔導效益。

▲台東縣長饒慶鈴體驗紅藜加工製程。(圖/台東縣政府提供,下同)

饒慶鈴希望「雜糧區域加工中心」的啓用,讓產地履歷更加在地化與合法標準化,建立台東紅藜長遠的優良品牌形象。

台東紅藜產業發展第五年有成,部落田地從廢耕到現在穩定種植,每年縣內種植面積可達250公頃的產量,並為了永續經營與品質持續提升,在台東縣府、水保局、農糧署、農改場、台東縣農會等單位努力推動下,成功申請花東基金建置國內首座「台東縣雜糧區域加工中心」,讓農民生產出品質高、色澤鮮豔的台東紅藜,建立台東紅藜長遠的優良品牌形象。

▲台東縣長饒慶鈴體驗紅藜加工製程。(圖/台東縣政府提供,下同)

饒慶鈴與出席貴賓共同為「雜糧區域加工中心」揭牌。

戴振東總幹事更表示,加工中心已投入超過千萬資金,進行設備添購、建築物與週邊環境改善,啟用後預計每天可進行2.4噸的濕穀紅藜脫粒、烘乾,每年約可加工生產300公噸的脫殼紅藜,產值近新台幣3億元,將可協助超過30家農企業的雜糧作物加工品質提升。

此外,加工中心未來不只協助加工生產,更將成為雜糧作物的體驗教育場域,整合農會自身的休閒旅遊、供銷、推廣等系統資源,以及知本地區住宿業者、出租業、週邊部落等,發展區域性的體驗觀光經濟,預計可提供週邊社區與部落10至20個青年就業機會,發展在地經濟。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