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惡》成功的秘密!鄭麗君3年重建文化政策:給更多孩子不一樣的台灣


▲文化部長鄭麗君重建文化政策治理模式,期望讓更多人做「擁有自我面貌的台灣人」。(影/記者宋良義攝/張舒芸剪輯)

記者林育綾/專訪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登上Google台灣2019年熱門關鍵字,成功銷售至20多個國家,文化部長鄭麗君日前接獲消息也十分高興。回想3年多前,曾為了年幼的孩子掙扎過是否入閣,但想到「或許我可以為更多孩子,帶來一個不一樣的台灣,未來可以不再當故鄉的異鄉人。」成為她堅持至今的動力。

▲文化部長鄭麗君。(圖/記者林敬旻攝)

▲文化部長鄭麗君的臉書動態封面寫著「文化是每個人的事」。(圖/記者林敬旻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鄭麗君的臉書動態封面寫著「文化是每個人的事」,上任以來也常提出「部部都是文化部」的理念,陸續受到各部會的支持和響應,同時她也是歷來爭取到最多文化預算的部長,今年(2020年)文化部公務加前瞻預算高達283億!

許多人誇讚她的用心與成績,不過她也說「其實一個國家就算沒有文化部,依然有文化。」她認為「文化」就是生活的總和,每個人都生活在其中,可以去創造分享,文化的多樣性和多元性會豐富每個人的人生,「而政府要做的就是建立支持體系,去支持每一個人和台灣整體文化生活的發展。」

與惡成功的秘密:軟硬預算翻轉

《與惡》是近年來民眾有感的文化政策成果之一,但鄭麗君提到,推動政策的過程不是只做一個「亮點」,而是系列性的努力,讓大家看到亮眼的成果;影視成功的案例也不只是《與惡》,還包括《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俗女養成記》,電影《返校》也銷售到10幾個國家、《狂徒》也進入10幾個國家的戲院,可以看見台劇、國片、漫畫、ACG…等繁星點點的成果,逐漸在國內帶動「文化台流」的信心,成為國際亞洲品牌的趨勢。

▲《我們與惡的距離》賈靜雯與溫昇豪詮釋受害者家屬神情悲痛。(圖/公視提供)

▲文化部積極爭取軟體預算,讓公視團隊有更多能量製作,打造《我們與惡的距離》等亮眼作品。(圖/公視提供)

《與惡》之所以成功,確實多虧了文化政策的轉型。鄭麗君說明,從前國家的特別預算,大多是以公共工程、硬體建設為主,一開始「軟體預算」是被排除的,在缺乏製作節目內容的軟體預算情形下,即使有硬體科技設備,也無法在文化上真正展現它應該發揮的功能。

她積極推動政策概念的翻轉、軟硬體預算的翻轉,因此當行政院提出「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時,文化部強調未來的數位建設不能只有「速度和技術」的思考,還要有「內容的思考」,終於行政院同意將文化內容、軟體預算融入前瞻建設裡,公視團隊總算發揮當時被賦予的任務,成功打造國家的文化品牌,形塑國家文化的傳播。

她提到在自己上任前,看見台灣的多元文化底蘊非常強,創意工作者也非常優秀,「但文化發展遇到瓶頸,文化政策的效果也有限,其實是整個發展模式沒有回歸本質。」

所以這近4年來所做的,正是「文化政策的轉型」以及「重新建立文化治理模式」,讓民間的文化力、創作力能得到系統性的支持,「就像種樹一樣,當它自然地向上發展,就會自然走到國際上。」

▲文化部長鄭麗君。(圖/記者林敬旻攝)

▲鄭麗君積極翻轉文化政策、軟硬體預算的比例,讓台灣的文化力像種樹一樣,自然地向上發展。(圖/記者林敬旻攝)

對於人們常期待政府能做出「有感的」或是「值得一提的」政策,鄭麗君也有很深的體悟,「事實上政策從來不等於單一措施或計畫。」她充滿哲學又邏輯地詮釋:「所謂的政策,是指揮法律、組織、計畫、預算以及帶動民間共識的一組語言。」需要整體性建立、公私協力,才能讓發展的能量匯聚並往前走。

為空間注入「靈魂」

在硬體設施方面,鄭麗君說,從前文化部常被當成要幫忙活化空間的角色,但是並沒有回到「靈魂」重新思考空間的新生命,「而每一個空間、土地的活化,都應該要重新回到內涵與精神,靈魂才是主體,有了靈魂,才能誕生新生命。

她看到全台有酒廠、糖廠、菸廠、紙廠…等,很多空間都被遺棄、荒廢,感慨「其實我們遺棄的不只是土地和空間,還有我們的歷史和記憶。

她不願只用零碎的文化預算去辦活動,卻缺乏整體性的治理,因此提出「文化資產2.0的治理體系」,找出空間的源頭與記憶,與社會和都市紋理的連結,為空間注入新靈魂,讓「活化」成為更有意義的事。

▲文化部長鄭麗君。(圖/記者林敬旻攝)

▲鄭麗君認為活化空間之前,必須回到「靈魂」思考空間的新生命。(圖/記者林敬旻攝)

然而全國有2千多處的文化資產,其中多達6成屬於國公有,來自各個機關或事業單位,她因此提出「部部都是文化部」,期望各部會都能編列文資保存預算,思考這些文化資產在21世紀的台灣,能重新擁有什麼樣的新生命?

感動的是,過去一年盤點各部會,都開始編列文化預算,包括事業單位如台電、自然水公司,都開始招募文資人員,民眾才有機會看到「十三層點燈」,她也很高興看見國防部提出眷村文化保存專法。

▲▼十三層遺址試點燈。(圖/記者徐文彬攝)

▲鄭麗君提出「部部都是文化部」,各部會都開始編列文化預算,人們才有機會看見「十三層點燈」。(圖/記者徐文彬攝)

鄭麗君強調「我們不是只做一兩個亮點,目前全台各地與地方政府合作30多案『再造歷史現場』,都是以文資為核心來做都市空間的治理。我相信這樣的體系,會有更系統性地讓文化保存跟社會重新連結,透過大家的參與,思考未來可能的新生命。」

在她上任後催生完成的台灣戲曲中心、南科考古館、國家人權博物館掛牌,衛武營屆滿一週年,所有硬體設施在政策上都堅持「以軟帶硬」,也就是所有場館必須先有「定位和願景」,從「軟體、組織」發展,才帶動硬體的建設。

▲▼  台北機廠將打造成2026亞洲最大「活的鐵道博物館」,員工浴室與總辦公室修復工程啟動!(圖/記者林育綾攝)

▲台北機廠將打造成2026亞洲最大「國家鐵道博物館」,向國人和世界說台灣鐵道文化的故事。(圖/記者林育綾攝)

當文化部決定修復並活化國定古蹟「台北機廠」,她推動在2026年轉型為「國家鐵道博物館」,過程中積極向行政院爭取,打破過去只是把空間修復、開放、活化的思維,而是進一步思考,「未來這座國際級的鐵道博物館,能帶給社會什麼樣的文化體驗?承載什麼樣的鐵道支持體系?怎麼跟國人和世界說台灣鐵道文化的故事?

文化部更與交通部合作,針對鐵道博物館硬體、軟體建置與車輛維修攜手,啟動軟硬體籌備工作。終於在去年10月行政院的核定下,正式成立「鐵道博物館籌備處」,邀請鐵道專家洪致文教授擔任主任,以「準博物館」方式在進行,啟動文物的調查、研究、修復,策展未來博物館內容設計,有專業團隊結合國際機構合作,才規劃硬體的修建,實踐「以軟帶硬」的政策。

為人民找回記憶,不再做「故鄉的異鄉人」

為了找回這片土地的記憶,讓更多台灣人可以不再做「故鄉的異鄉人」,鄭麗君也推動「重建台灣藝術史」,因緣際會得知早在40年前,「順天堂藥廠」創辦人許鴻源博士家族就開始以自己的力量,一點一滴收藏橫跨台灣近一世紀的藝術家作品,多達652件,等於是台灣藝術史的縮影。

許鴻源生前曾說「這些畫不是我個人的,是台灣人的財產,要完整蒐藏,不要分散,有一天要回家、回到台灣。」因此長子許照信實現父親遺願,2018年9月與文化部長鄭麗君簽訂合作意向書,將「順天美術館」600多件館藏全數贈予文化部。

▲▼左起:順天美術館董事長許照信伉儷、文化部長鄭麗君、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林志明、順天美術館館長陳飛龍。(圖/文化部提供)

▲促成順天美術館館藏返鄉回台,為「重建台灣藝術史」邁向重要一步。(圖/文化部提供)

鄭麗君回憶簽訂意向書那天的感動,形容是「這輩子最靠近月亮的一天」,讓600多件的台灣藝術家畫作圓滿回家,也為重建台灣藝術史跨出重要一步。至今她仍感謝許博士一家成立並守護「順天美術館」館藏,還有無私的慨捐,也覺得「像是冥冥中總有機緣,讓我可以促成這些重要的事。」

▲▼李梅樹《許鴻源夫婦像》1980,油彩、畫布,129x104 cm。順天美術館625件「國家寶藏」館藏返台開箱。(圖/文化部提供)

▲順天美術館600多件「國家寶藏」返台開箱,其中一幅作品是由台灣藝術家李梅樹畫《許鴻源夫婦像》。(圖/文化部提供)

另外,她也讓倡議20多年的「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設置條例」在去年於立法院三讀通過,「國影中心」正式法制化,由財團法人轉型成為公法人,讓1萬多筆影像、2萬多筆廣播資料等珍貴資產,正式回歸全民所有,目前也在興建場館,預計2022年可以完工進駐,讓國家的影像資產擁有一個家,更編列預算重建影視音史、建立片庫。

她說,「國影中心」的建立,是為了讓國人和世界了解,台灣有非常珍貴的影像史,和世界的電影史幾乎是同步的。「我們應該把珍貴的亞洲獨特的電影史、廣播史、電視史建立起來,修復後讓國人認識,也可以讓世人認識。」

她感動這一路以來很多「有心人士」也在思考同樣的事,「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設置條例」三讀通過當天,她想起搶救影像資產的前輩,例如井迎瑞老師投入超過30年的時間搶救老電影、電影物件,很多導演也捐贈相關文物;還有徐立功導演是第一任電影資料館館長,他當時放棄了其他高升的機會,堅守在崗位上,經過這些人事物的串連,才擁有如今國影中心的成立。

「台灣文化就是經過民間一點一滴的力量、許多不同世代累積而成,因此政府要更認真建立起支持體系,讓這些(文化)能夠壯大。」

▲文化部長鄭麗君。(圖/記者林敬旻攝)

▲鄭麗君努力找回這片土地的記憶,讓更多台灣人可以不再做「故鄉的異鄉人」。(圖/記者林敬旻攝)

讓更多孩子成為「擁有自我面貌的台灣人」

鄭麗君明白,「我不會一直擔任文化部長。」但只要作為政務官一天,就期許做一個對得起自己良心,也對得起人民的文化部長,這3年多來像是在扎根、重新孕育新生命,她相信現在建立的基礎工程對未來有幫助,「讓未來的世代在這片土地上,能活得更如自己所願。

雖然曾為了犧牲陪伴自己年幼孩子的時間而掙扎過,但她想著:「也許現在所做的事,能為更多孩子帶來一個不一樣的台灣,在這塊土地上成長更認識自己,更了解自己,成為因為文化生活而豐富的人,不必再當故鄉的異鄉人,面對世界的時候,不一定要說自己很愛台灣,但世界會愛上台灣,讓我們可以成為很自在、有自我面貌的台灣人,這是讓我持續下去很大的動力。」

這樣的願景,也朝著她的人生理想更邁進一步,「我的理想,就是將來能做一個快樂的老女人。」為文化努力就像種樹,鄭麗君希望現在的扎根,能夠讓樹壯大、往天空伸展,到國際上跟世界文化連結在一起,「可能開花結果是在未來,我不一定現在看得到。但將來能回想起來,自己曾經努力過,參與過。

▲文化部長鄭麗君。(圖/記者林敬旻攝)

▲鄭麗君為文化扎根而努力,「讓未來的世代在這片土地上,能活得更如自己所願。」(圖/記者林敬旻攝)

相關報導

考慮參選台北市長? 鄭麗君「內心掙扎但沒動念」:陪孩子時間太少

獨家/占地7公頃「空總」身世與藍圖揭秘!台灣能不能想像一個全新型態藝文機構?

順天美術館652件「國家寶藏」回家了!橫跨一世紀台灣藝術家作品初亮相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