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會議員重提《防止台灣遭侵略法案》 「戰略模糊」大辯論上演

我們想讓你知道…不管贊同或反對調整戰略模糊的人們,都是基於這樣的主張來討論到底「該用什麼手段」比較能夠嚇阻中共?

● 作者/US Taiwan Watch:美國國會台灣觀測站

去年大選期間曾有國會議員提出《防止台灣遭侵略法案》(Taiwan Invasion Prevention Act),但因為大選期間大家都很忙,法案沒有排上外委會議程。

沒通過的法案,在新會期就都不算數了,要重新來過。

而在2/18這天,共和黨籍參議員史考特(Rick Scott)與眾議員瑞森紹爾(Guy Reschenthaler)分別在參眾兩院重新提案。(2/18這天之內,國會一次提了五個台灣相關法案!)

這個法案最重要的部份,在於授權美國總統在特定目的下,得以有限度地動用武力,以確保和保護台灣免受軍事攻擊。法案的目的之一,在於避免當中共出兵時,國會反應不及、來不及授權,因此事先授權總統在滿足特定條件下可以先動用武力。

除此之外,也有很多呼籲的部份,例如敦促美國貿易代表展開與台灣的貿易協定談判,鼓勵總統或國務卿訪問台灣,以及歡迎台灣總統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等等。

▲ 共和黨籍參議員史考特(Rick Scott)提案《防止台灣遭侵略法案》。(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法案的性質是什麼?

我們先前曾經介紹過,美國國會的法案,以目的來說可以分成兩大類(參考文章):

1. 表態(Bill for messaging)

2. 通過(Bill for passing)

《防止台灣遭侵略法案》的內容混合了這兩種性質,如果之後要在兩院外委會當中走得更遠,可能還需要經過許多的討論,尤其它會牽涉到目前的「戰略模糊」大辯論。

《台灣旅行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從原本的表態為主要目的(裡面有很多大力支持台灣並且譴責中國的文字),修改成可以爭取更多人支持通過的版本。

相對來說,對行政部門的拘束力會下降,因為按照慣例,國會基本上會尊重行政部門在外交上的作為。但這樣的法案仍然是非常重要,因為可以敦促行政部門的政策調整,會放出代表民意的個重要訊號(signal)。

▲ 政治粉專分析,《防止台灣遭侵略法案》牽涉「戰略模糊」大辯論。(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防止台灣遭侵略法案》代表什麼意義?

這個《防止台灣遭侵略法案》的重大意義,在於近期許多關於「戰略模糊」的討論。

簡單來說,就是有非常多人在討論說,到底該不該調整「戰略模糊」,意即,該不該明確表達美國會在中共出兵的狀況下出兵協防台灣?

我們認為,美國在短時間內不太能明確做這樣的表達(蓬佩奧也曾經在去年十月份明白地表達過不會這樣做),但是其實戰略「模糊」(ambiguity)到「清晰」(clarity)之間是一個程度上的問題,並不是「有」或「無」的1或0。美國顯現出的跡象是:愈來愈認為清晰一點是重要的事。

目前不管是國會,還是政策圈的討論,都有愈來愈多人指出,由於中國擴張的野心日益增加,美國需要更清楚地表達支援盟友、支持民主價值。因此,幫助台灣增加防衛能力、以及想辦法嚇阻中國的侵略是相當重要的事。

而且大多數人都同意必須要跟中共清楚表達:侵略台灣是錯誤的事情,必須付出重大代價。

例如國務卿布林肯在聽證會上,被問到中國對台灣的武力威脅時,他說:「這會是中國最大的錯誤」(That will be a grievous mistake on their part.)

我們當然很樂見這樣子的討論持續下去。

▲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指出,中國武力威脅台灣「是中國最大的錯誤」。(圖/路透)

戰略模糊的討論

在這個法案提出的同時,美國時間2/18,國會進行了一場聽證會,標題是「嚇阻中共對台威脅」(Deterring PRC Aggression Toward Taiwan,這裡有全場錄影。)

裡面也對戰略模糊做了很多的討論。

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支持「更清晰」的人們是跨黨派的,像是民主黨籍眾議員Ami Bera。這可以再次印證,在台灣議題方面,國會裡的兩大黨具有高度共識。

這些討論基本上都將中共的擴張和侵略台灣,視為不可接受的事情,而且重點在於,不管贊同或反對調整戰略模糊的人們,都是基於這樣的主張來討論到底「該用什麼手段」比較能夠嚇阻中共。並不是說,反對取消戰略模糊就是對台灣不好,而是大家共同討論怎麼樣比較可以阻止中共。 

▲ 政治粉專分析,美國國會在台灣議題已有高度共識。(圖/路透)

補充1: 本屆國會未快速提出「台灣相關法案」

本屆國會一個特色,是提出的台灣相關法案沒有很快地提出來。

一般而言,每屆國會開議(一般是在單數年的一月份開議)就會有幾個相關法案提出,但本屆第一個台灣相關法案是在1月28日才提出來的《世界衛生組織究責法案》。自1979年後,只有三屆國會所提出的第一項台灣相關法案比本屆晚(1985年99屆、1991年102屆、2011年112屆)。

這其中可能有一個原因是在12月底時的《2021年綜合撥款法》一次包裹通過了像是《台灣保證法》這樣子意義重大的法案,還有一個原因是國會開議後就超級忙碌,還包括被攻陷,以及之後忙著彈劾等等……

不過雖說沒有「一開始」就有很多法案提出,2/18日就一次出現五個台灣相關法案。(有興趣的話可以在國會官網查詢)

我們先前文章有提到過,法案的數量與連署的人數,並沒辦法直接推估對台灣的友善程度。

美國國會每年法案數量都在數千件以上,很多法案議員們並不會主動去關心,每個法案的連署人數都是各方勢力努力遊說之下的結果。衝連署人數,多半是Bill for messaging才會走的途徑;Bill for passing,就直接往推動立法的程序走,不會去管幾人連署。提案的多寡、連署人數跟最後會通過幾件法案,這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關聯。 

▲  「要求國務卿擬訂策略協助台灣重獲世界衛生組織觀察員地位」法案獲得眾議院外交要角支持。(圖/路透)

補充2:「助台獲WHO觀察員地位」提案 眾議院外交要角支持

除了《防止台灣遭侵略法案》在參眾兩院提出之外,2/18眾議院裡面也有一個法案「要求國務卿擬訂策略協助台灣重獲世界衛生組織觀察員地位」。

這個法案由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成員薛爾曼(Brad Sherman,民主黨)和金映玉(Young Kim,共和黨)領銜提出,且獲得跨黨派的36位議員連署。

重點在於,這個提案獲得眾議院的外交政策要角們支持,包括外交委員會主席米克斯(Gregory Meeks)、外交委員會共和黨首席議員麥考爾(Michael McCaul)、亞太小組主席貝拉(Ami Bera)、亞太小組共和黨首席議員卡波特(Steve Chabot),這四位眾議院外交政策的兩黨領袖。

▲ 美眾議員薛曼(Brad Sherman)提出「要求國務卿擬訂策略協助台灣重獲世界衛生組織觀察員地位」。(圖/路透社)

補充3:失敗主義不可不防

2/18這些友台法案剛提出,隔天解放軍就派出九架軍機飛到台灣的空域(ADIZ)作為回應。

提醒大家,中共的心理戰和輿論戰持續進行,近日就有從Dcard上面傳出來的「假冒飛官」寫了一篇文章說備戰應對中共侵擾很累之類的,然後下一個結論說台灣應該要跟對岸和談。

這種失敗主義和把兩岸緊張怪罪在台灣方面的想法,實在是不可不防。

而親中統派們的說法一向就是「美國(和台灣一起)挑釁中國」,連美國執行「自由航行」任務(例如一月底派軍艦駛過台海,回應解放軍軍機侵擾台灣、以及二月在南海派出兩大航母艦隊演習)都可以說成是造成兩岸緊張,甚至還有國民黨高層公開說,台灣附和美國的自由航行說法會「降低國格」(實在滿臉問號),這類說法的謬誤之處,我們會再另外專文解說。

●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US Taiwan Watch:美國國會台灣觀測站》,原標題為〈美參眾兩院議員重提《防止台灣遭侵略法案》:「戰略模糊」討論持續!

熱門點閱》

► ET民調》吳崑玉/鄭文燦五成支持無法轉移 韓國瑜反彈力道異常強勁

► 藍弋丰/全球掀搶疫苗大戰 台灣可隔山觀虎鬥?英國脫歐有理?

► 蘇蘅/Netflix將為韓流打造娛樂新帝國 「台流」的未來在何方?

► 澳洲槓臉書》楊智傑/澳洲為何強制FB和Google與媒體談判?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美國台灣觀測站專欄

美國台灣觀測站專欄 美國台灣觀測站

國會是美國的立法單位,關係著美國內政外交的政策走向。秉持著開放資料、開放政府的精神,我們希望透過集結及整理美國國會台灣相關法案,讓更多人能了解、甚至參與美國的政策決策圈。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