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壓力》林建甫/兩大央行貨幣政策分歧:美「鷹」歐「鴿」

我們想讓你知道…面對變異毒株、能源緊張和供應鏈問題等多種不確定性,歐洲央行希望保有政策工具的空間,維持對政策選擇的靈活性。

● 林建甫/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

今年下半年以來通膨問題困擾全球。美國11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年增率為6.8%,是40年來最高。歐洲通膨即使仍低於美國,但也創了25年高位,CPI 達到4.9%的危險水平,遠高於歐洲央行2%的目標水準。可見兩大經濟體面對的通膨壓力,都相當的大。不過兩大央行未來的貨幣政策,卻有明顯的分歧。

最有影響力的兩大央行體系

當今對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中央銀行,莫過於美國的聯邦準備體系(以下簡稱Fed)及歐洲中央銀行體系(以下簡稱ESCB)。在台灣Fed大家比較熟悉,ESCB則較不清楚。

ESCB包括歐洲中央銀行,簡稱歐洲央行 (英文是ECB)及十五個歐盟會員國央行。歐洲央行等於是歐元區的中央銀行,歐元區由多個歐洲國家組成,以歐元作為唯一的官方貨幣。

通膨,CPI,歐洲央行,聯準會,Fed,減購債,工資,Christine Lagarde,Omicron,PMI

▲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圖/路透)

歐洲央行負責管理貨幣政策並保障歐元價值。考慮到歐元區經濟體的相對規模,歐洲央行採取的措施深受關注,不亞於美國交易者對美聯儲政策的關注。歐洲央行的管理和美聯儲非常類似。

決策由理事會作出,管理委員會則由理事會理事及十二個歐元區國家央行總裁組成,決定歐元區貨幣政策。理事會理事之任命,須歐元區全體會員國政府同意,任期八年,不得連任。ESCB相較於Fed比較不集權於中央,且將執行貨幣政策之任務留給各國中央銀行。

美國聯準會走鷹派路線

美聯準會於今年11月,正式宣布減購債(taper)逐步縮減其每月1,200億美元的買債規模,是結束疫情期內實施無限量寬鬆、走向貨幣政策正常化的首個里程碑;一個月後,更宣布將縮減買債規模倍升至300億,最快明年3月完成整個Taper進程。

同時,在加息步伐上,最新公布的美聯準會點陣圖預告明年有三次加息機會。而且理事沃勒(Christopher Waller)取態更為進取,他於公開活動上致辭時表示,聯儲局可能最快於明年3月結束減購債後短時間內開始加息,並認為應該在夏季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縮表),以應對現時高至警戒水平的通脹。

歐洲央行走鴿派路線

歐洲央行12月16日重申緊急疫情資產購買計畫(PEPP) 將如期於明年 3 月結束,表面上是有意收水;不過同時間表明擴大明年第二季開始將把資產購買計畫(APP)的購債速度從每月200億歐元提高至400億歐元,第三季開始將依據資產購買計畫每月購債300億歐元。

甚至但「若有必要,PEPP購債措施將可恢復,以對抗與疫情有關的負面震撼」。所以實際上,仍舊是在市場進行買債放水。

通膨,CPI,歐洲央行,聯準會,Fed,減購債,工資,Christine Lagarde,Omicron,PMI

▲歐洲央行(ECB)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與此同時,歐洲央行公佈最新利率決議,維持三大關鍵利率不變。包括主要再融資操作(MRO)利率、邊際貸款便利(MLF)利率及存款利率仍分別維持在零、0.25%及負0.5%。

而再融資操作方面,第三輪定向長期再融資操作(TLTRO)優惠利率將持續至2022年6月,此與前一致。銀行的融資條件將繼續被監控,並確保到期的TLTRO不會影響貨幣政策傳導的通暢性。

美歐為何不同

細看美國通脹數據,當中工資增長升幅明顯,自今年5月起,美國平均每小時工資連續八個月是按月正增長,升幅最高是5月份,工資較上個月急升0.7%。

美國的就業市場比較靈活,員工談判上容易佔上風。缺工下,求職者開始要求更高的工資、更好的福利以及靈活的工作時間等其他待遇。

政府數據顯示,因為就業機會超過失業人數,企業在吸引員工上也不得不付出更多努力。而員工加薪後購買力增強,觸發服務業連環漲價,物價上漲是由實際性需求帶動,不是疫情以及供應鏈中斷所帶來的短暫性因素。

歐元區的通貨膨脹雖然亦高,不過ECB認為相對美國而言升幅相對「可控」。今年初不足1%,升至最新才逼近5%。通脹的構成主要是由能源價格帶動,而未有如美國一樣,由工資增長帶動。從歐洲的通脹數據分項看,能源價格上漲對通脹貢獻最大,11月能源價格從10月的23.7%,上升至27.4%,為年度內最高漲幅。

鴿派立場的理由

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也表示通膨方面未來仍可維持2%的目標不變,也重申不太可能加息。理由是通膨雖可能面臨上行風險,CPI在2022年大部分時間將高於2%,但中期通脹將繼續低於目標,長期通脹預期接近2%。

歐洲央行對未來通脹預期顯示這種樂觀的情緒,預計2021年CPI增速2.6%,高於9月預期的2.2%;2022年CPI增速從9月預期的1.7%上調至3.2%;但到2023年和2024年CPI增速預測則為1.8%,低於2%的通脹目標。

通膨,CPI,歐洲央行,聯準會,Fed,減購債,工資,Christine Lagarde,Omicron,PMI

▲美國紐約時報廣場(Times Square)跨年倒數活動,因應Omicron疫情將大幅縮減規模。(圖/路透)

另外,ECB鴿派立場可能來自於其對於經濟不確定性的擔擾。

Omicron變異毒株出現以來,歐元區各國較早出現感染病例,歐元區增長勢頭已明顯放緩。歐元區12月製造業PMI、服務業PMI雖仍處於景氣區間,但較前值都出現了回落。

雖然拉加德也說,Omicron對經濟影響還有待評估,但經濟放緩和通脹高企的壓力已日益凸顯。政策兩難下,歐央行維持寬鬆貨幣政策取向,表明其已降低通脹因素在政策目標中的權重,經濟增長和就業水準是其決策的關鍵變數。

歐洲央行放鴿可以增加決策空間

伴隨全球主要央行的貨幣政策都開始轉向,歐洲央行的利率決議與加速Taper的美聯準會、意外加息的英國央行以及如期加息的挪威央行形成了鮮明對比。

歐洲央行維持鴿派立場顯現了兩難的選擇。歐洲央行放緩PEPP但加倍APP間隔了一個季,或意味著其想利用購債速度改變的時間視窗,觀察經濟增長和金融市場的變化。

面對變異毒株、能源緊張和供應鏈問題等多種不確定性,歐洲央行希望保有政策工具的空間,維持對政策選擇的靈活性。一旦資料確認Omicron對經濟復甦干擾較小,歐洲央行或超預期進行緊縮政策調整。因此我們要關注後續歐洲疫情變化和經濟恢復的情況。

熱門點閱》

► 紀俊臣/竹竹併先行 落實「縣市平權」應更深謀遠慮

► 通膨壓力》單驥/美國市場一片「漲」聲 通膨「狼」來了

► 朱宥勳/看完「李靚蕾IG發文」寫作安排 不如考學生寫分手信

► 李沃牆/人均所得逾三萬固然可喜 追求均富目標更難能可貴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林建甫專欄

林建甫專欄 林建甫

美UCSD經濟博士,曾任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大經濟系教授、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副院長、中華經濟金融學會理事長、台灣競爭力論壇學會總召集人。現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