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解缺工》何景榮/避免區域差距加大 開放移民「先鄉後城」

我們想讓你知道…打破移民政策由中央政府單方面主導的模式,讓地方政府依據當地在經濟發展與勞動力需求,決定所需要移民人才的類別與數量。

▲城鄉差距拉大,造成人口高齡化、生育率低的現象愈加嚴重。(圖/CFP)

● 何景榮/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現今台灣的人口與產業結構,面臨兩個關鍵性的難題:

1. 人口減少:在少子化與人口老化的推波助瀾下,台灣「生不如死」,將從2025年起正式進入「人口負成長」時代。人口的減少,將使勞動力下滑、消費力疲弱,整體經濟難以長期且穩健地發展。

2. 城鄉發展不均:農村與南部縣市青壯人口不斷外流。北部的新竹,由於高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讓大批白領青年選擇在風城定居、成家;而農業大縣屏東與南部第一大城高雄,由於工作機會不多、大批人口選擇北漂,造成定居、工作與消費的人口日益減少,最終南台灣的兩大縣市,在2020年各自喪失了一席立委的名額。

然而上述的問題,都可以透過移民政策,也就是大量引進高素質的人口而獲得解決。

南北發展不均 新加坡「評點配額制」難適用台灣

因此,我國政府參考新加坡、美國等移民國家的規定,採用「評點配額制」,也就是參照(1)外籍工作者的學經歷、(2)申請者語言能力、(3)申請者所具備之特殊專長、(4)雇主所提供的薪資水準,以及(5)是否配合中央政府之產業政策等「多元審查」標準,由擬聘僱企業代為申請「評點配額」,核發在台工作許可。在評點制度獲得夠高分數、在台灣居留並工作的外籍人士連續居留滿五年後,可以用高級專業人才的名義,向內政部申請歸化我國國籍。

▲新加坡的移民政策,採用「評點配額制」。(圖/達志影像)

可惜的是,能夠透過「高專人才」管道移民台灣的案例誠屬少數。以去(2022)年為例,總計只有36名高專人才,其中以馬來西亞(11人)最多,且大部分集中在教育領域(15人)這類對移民比較包容的行業別。如此稀少的高專移民人數,難以因應我國迫切的產業需求,用於改善台灣生產力與消費力雙雙下滑的2025年大限,更是杯水車薪。

此外,台灣現行的評點配額制度主要是參考新加坡,以全國作為考量範圍,再依據產業類別來分配外來人口允許就業的配額。由於新加坡是城市國家,沒有區域發展不均的問題;但這種模式搬到台灣,就會因為南北差距與城鄉差距而顯得不合時宜。相較之下,加拿大採用的「省提名計畫」(Provincial Nominee Program;PNP)就能彌補這項缺點。

打破中央主導移民政策模式 讓地方依產業需求制量

加國的「省提名計畫」是由各省(province)與各領地(territory)的地方政府,自行依照當地的需求,列出所需要之移民的各種條件。相較於直接向加拿大聯邦政府申請移民,外籍人士/移民工作者透過「省提名計畫」申請入境加拿大,可以在資格的評點上獲得額外的600分積分,大大提高移民案件申請成功的機會。這個計畫的核心精神,就是打破移民政策由中央政府單方面主導的模式,讓地方政府依據當地在經濟發展與勞動力需求,決定所需要移民人才的類別與數量。

相較之下,台灣也應該參考加拿大的制度,提出「縣市提名計畫」,由台灣各縣市、甚至各鄉鎮,決定所需移民人力的特質與所適合的行業別,才能避免南部縣市與農村青壯年人口的進一步外流、勞動力與消費力的持續雙缺;而都會型態的北部地區卻又湧入過多勞動力,造成青壯年人口必須以低薪競逐工作機會的困境。

避免區域發展差異加劇 移民政策以「先鄉村後都市」為原則

▲在移民政策上,應讓地方政府依據當地在經濟發展與勞動力需求,決定所需要移民人才的類別與數量。(圖/黃啟恩提供)

舉例而言,以漁業捕撈為重點產業的屏東縣東港鎮,就應該開放更多漁業的外籍漁工與外籍技術人員,補充漁村勞動力外流的問題;要將高鐵站區開發為農業生技園區的嘉義縣,則可以引進更多的外籍農技人員與生技人才等。至於身為高科技重鎮的新竹市,由於已經有本國科技產業人才不斷湧入,因此原則上不開放引進外籍高科技人員,以免排擠掉本國青壯年的就業機會。簡言之,開放外籍移民進入台灣工作並長期居留,應該謹守「先南後北」與「先鄉鎮後都市」的原則,避免區域發展的差異更為惡化。

換言之,現行「由中央政府決定外籍勞動力移入之評點與積分」的模式,應該做出調整。首先,應由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充分溝通後,參照各縣市(或各鄉鎮)的人口外流情形,於原本外籍工作者評點配額制的五大項評分類別外,再加入(6)「居住地與工作地點」作為評分依據。如果移民工作者的定居地點(依照居留證上的登記)與工作地點(依照雇主營利事業登記所在縣市),是人口外流嚴重(例如雲林縣)、或是欠缺特定產業從業人員(例如想全力發展「亞洲新灣區」的高雄市)的縣市,就應該加重移民申請者的分數,鼓勵他們在申請歸化國籍前的五年工作期間,定居在特定縣市,以改善該縣市在人口外流、或是在特定產業欠缺從業人員的問題。

中央在移民事務上釋出部分權力 與地方共創雙贏

▲地方上的基礎建設做得再好,如果沒有居民使用,不但讓各級政府的財政問題更加惡化,閒置的基礎建設更會降低民眾對政府的信心。(圖/故宮南院官網)

此種作法雖然需要中央政府釋出在移民事務上的部分權力,但是比現況之下,地方政府動不動就以「平衡城鄉落差」為理由,一直跟中央政府要錢好得多。再者從中央政府的觀點來看,如果地方上沒有充足的人口,中央政府卻一直花錢補貼該縣市的建設經費;地方上的基礎建設做得再好,如果沒有居民使用,不但讓各級政府的財政問題更加惡化,閒置的基礎建設(例如之前很多縣市被批評的「蚊子館」)更會降低民眾對政府的信心,給外界帶來「政府不了解地方需求,所以才花錢蓋一堆閒置的公共建設」之不良觀感。

總而言之,中央替地方縣市帶來所需要的外來人口、勞動力與消費力,不但能增加稅收,也讓一些經濟情況較差的縣市能夠長遠發展;打造中央與地方的雙贏,才是正本清源、在執行上又有可行性的移民政策。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