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探/謝金河:台灣回流資金威力不可小覷

(圖/先探投資週刊提供)

文/謝金河

中秋節腳步又近了,接下來將是兩個連續長假,台股交易量也驟降到二○○○億上下,這是一個標準的盤整走勢,對投資人來說,這是一個渡小月的日子,經歷了第一季軍工股的奔馳,第二季廣達、技嘉、緯創引領的AI狂潮,往下台股正在尋找下一輪新方向。

第四季GDP傾向樂觀

九月通常是一個關鍵變化的轉折,去年全球經濟的逆轉到九月是一個分水嶺,從出口金額來看,去年八月之前,台灣的出口都在四○○億美元以上,二二年三月到四三五億美元歷史單月最高,到八月仍有四○三億美元,到了九月降到三七五億美元,從此台灣出口告別單月四○○億美元,到十月偶爾出現三九九.二億美元的高潮,到十一月降到三六一.五億美元,十二月是三五七.五億美元,九月起,台灣出口進入低檔,接下來台灣出口衰退將收斂,今年九月如果高於三七五億美元,出口連十二個月衰退有機會轉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一個是經濟成長率,台灣經歷從二○到二二年的高成長,真正的轉折也是去年第四季,台灣的GDP轉為負○.七八%,今年首季也是負三.三一%,第二季恢復一.三六%的正成長,今年全年GDP在保一到保二之間,對照去年第四季的○.七八%負成長,今年第四季台灣面對的是去年低基期,成長數字會比預期樂觀。

面對出口,經濟數據都慘澹,怪不得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在下鄉造勢時說:「台灣經濟衰退,出口下滑,民生凋蔽,民不聊生」,他提名的副手人選賴佩霞又補了一刀說:「台灣人很窮,但台灣人很會賺錢」,又說「外資都不來,來的都是假外資」。

單從出口衰退、經濟負成長的角度來看,台灣今年經濟基本面確實不好,但郭董忘記了,台灣的出口經歷了疫情快速成長,在二一年是四四六三億美元,成長二九.三%,二二年又再高成長,高基期下創下四七九四億美元的歷史紀錄,今年出口縱使衰退,至少可達四二○○億美元左右,也算是歷史第三高!而台灣GDP的季衰退,那也是建立在連續十個季度高成長下呈現的衰退,用「民生凋蔽,民不聊生」這個語調太超過,如果把逐年出口、經濟數據攤出來看,台灣一點都不差。

再看股市的表現,到九月二十五日為止,台股今年從一四一三七.六九跑到一六四五二.二三,上漲十六.三七%,在亞洲股市僅次於日本的二四.一七%,贏了南韓的十二.一五%及印度的八.四九%,在亞洲排行第二,台股的漲幅贏過道瓊的二.四六%,標普五○○的十二.五%,只輸給費城半導體指數的三二.九%及Nasdaq的二六.二%,台股今年的表現一點都不漏氣。

照理說,台灣今年經濟數據表現不好,但加權指數卻能穩穩站在一萬六千點以上,距離歷史天價一八六一九並不遠,很重要的原因是過去跑到中國的西進資金正源源不絕匯回台灣,前不久,在高鐵車廂上,有一位台商跑過來跟我聊天,他告訴我,過去從中國匯回的錢,資金成本只有一∼二%,後來上升到七∼八%,今年一些比較困難的個案,資金成本上升到十二%以上,而且資 金匯回愈困難,匯回的錢愈多,資金充沛,這是台股欲小不易的主因。

從ETF規模看見錢潮

因為錢多,除了股市大漲外,大家也發現政府非常大力打房,各種懲罰措施都用在房地產上面,但高房價一直不墜,近來最熱門的北士科正在大興土木推案,承德路北邊的文林路段,一坪開價都在一二○萬以上,南邊的洲美段也在一一○∼一二○萬之間,現在這個漲勢延伸到北投,連光明路的房子開價都在九○萬以上,奇岩重劃區已不易找到一坪八○萬以下的房子,這也是充沛資金帶動的房地產漲勢。

台灣的錢多也反應在ETF的規模,過去有錢的人把資金拿去買保單,現在很多人都投資ETF,台灣ETF規模從○三年的三九六億元起跳,到今年五月已達二.九一兆,占整體共同基金規模五.五六兆,比重已上升到五二%,ETF發行公司也從一家到十六家,這些年元大投信幾乎是大贏家,劉宗聖董事長幾乎變成「ETF先生」。

台灣幾檔大型ETF吸金的力道都很可觀,到目前為止,規模超過二○○○億元的ETF有三檔,第一名是元大台灣五○,金額是二八八○億元,第二名是元大高股息,規模也有二一八八.二四億,第三是國泰永續高股息達二一二五億元,往下有三檔逾千億的債券ETF,包括中信高評級公司債一一六七.六三億,元大美債二十年一○六二.二七億元,到元大AAA至A公司債有一○九九.一九億。

投資ETF幾乎已是市場顯學,這也讓ETF市場影響力大增,像復華台灣科技優息規模有七九○億,但今年在AI狂潮中就大顯身手,很多大漲的AI股都是ETF核心持股,在投信大力加碼下,這些AI概念股發揮驚人漲勢,像廣達、技嘉、光寶科、緯創、勤誠都是ETF買盤堆砌出來的。(全文未完)

全文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2267期精彩當期內文轉載》

(圖/先探投資週刊提供)

關鍵字: 先探投資週刊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推薦閱讀

儒鴻11月營收月年雙增 廣越年減近5成估明年Q2需求轉正

儒鴻11月營收月年雙增 廣越年減近5成估明年Q2需求轉正

紡織三雄儒鴻(1476)、聚陽(1477)、廣越(4438)公布11月營收,儒鴻11月營收近30億元、月年雙增,更看好明年Q1持續成長;聚陽同樣看好明年Q1勝過今年Q4;廣越則受到淡季影響,11月營收月年雙減、創今年新低,估明年Q2需求才會轉正。

2023-12-10 16:43

不只台積電、三星 輝達:希望有第3個合作夥伴

不只台積電、三星 輝達:希望有第3個合作夥伴

輝達(NVIDIA)目前有2大優秀的代工合作夥伴,分別是台積電(2330)及三星,近期輝達首席財務長Colette Kress 在瑞銀全球技術大會中接受訪問時坦言,「輝達當然希望有第三家合作夥伴,不一定是不同廠商、可能是不同地區的同一廠商,台積電美國廠可能是選項之一。」而輝達CEO先前也對於和英特爾(Intel)合作持開放態度,顯見輝達不排除有第三家合作夥伴。

2023-12-10 11:40

謝金河罵Google「吃人夠夠」 肺癌詐騙廣告未查就上架

謝金河罵Google「吃人夠夠」 肺癌詐騙廣告未查就上架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深受冒名詐騙困擾,今(10)日突然公開責罵Google「吃人夠夠!」並表示要對Google提出嚴正聲明與抗議!

2023-12-10 14:42

線上、自動化設備存匯款全面上緊箍咒! 北富銀、華南銀新增門檻

線上、自動化設備存匯款全面上緊箍咒! 北富銀、華南銀新增門檻

詐騙猖獗,銀行全力「阻詐」,近期陸續公布線上或自動化設備交易門檻規範,且不限轉帳匯款,也擴及存款帳戶。繼先前永豐銀與土銀將網銀功能「倒退嚕」,限縮原本已放寬措施外,台北富邦銀與華南銀則是新增門檻,前者針對持金融卡在ATM存款新增每月存款上限,後者新增網銀轉帳約定帳號的組數。

2023-12-10 00:13

陸行之:射頻及遊戲卡11月表現最好 看好8公司Q4成長

陸行之:射頻及遊戲卡11月表現最好 看好8公司Q4成長

上市櫃公司陸續公布11月財報,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整理有4類行業年增率明顯改善,尤以射頻及遊戲卡表現最好,更點名8間公司Q4營收可能成長。

2023-12-10 13:00

負利率喊卡倒數!日央放話「洩題」 最快12/18動手

負利率喊卡倒數!日央放話「洩題」 最快12/18動手

在日本央行領導人表示他們可能正在準備改變政策之後,交易員們迅速加大了對日本央行最早將於本月廢除全球最後一個負利率制度的押注。外媒認為日本央行在12月18日至19日的貨幣會議有可能會出現轉向,野村證券(NOMURA)在2024年展望上報告中直指日本經濟重回成長軌跡,而日圓走貶的情勢將在2024年被糾正,實現貨幣正常化。

2023-12-10 11:30

2023最後一次超級央行日來臨 00918、00919挾高息抗通膨先衝

2023最後一次超級央行日來臨 00918、00919挾高息抗通膨先衝

今年最後一次超級央行日即將舉行,包括美國聯準會(Fed)與台灣央行在內逾8個主要國家或經濟體接棒登場。雖然通膨趨緩但仍位於相對高點,市場普遍預期台灣央行按兵不動的機率較高,而在通膨仍高的環境下,為了不使資產縮水,高股息ETF如00918、00919因具穩健收息、交易彈性等特性,成為投資人等待央行升息前的抗通膨利器。

2023-12-10 10:44

專訪/顏益財為何買長榮 台驊前三季業外獲利占EPS逾七成

專訪/顏益財為何買長榮 台驊前三季業外獲利占EPS逾七成

台驊控股(2636)上周五(8日)買進長榮(2603)2900張,賣出陽明(2609)6704張,市場諸多議論,台驊是拋出風向球?是神操作?還是跳進跳出的「方唐鏡」?台驊董事長顏益直言,會買進長榮是因為長榮業績表現比陽明好很多,長榮目前淨值有213.67元,上周五收盤價118.5元,買進長榮不敢說能大賺,至少能保本,還能參加明年的配息。 

2023-12-11 07:00

00919配息率破1成最狂! 6檔高股息ETF同場秀肌肉

00919配息率破1成最狂! 6檔高股息ETF同場秀肌肉

時序進入年底12月最後一波高股息ETF除息大秀,00919、00929公布配息金額各為0.55元、0.11元,穩定息值成市場竉兒;回顧今年投資市場,高股息ETF蔚為風潮,檢視市場6大主要標的0056、00878、00929、00919、00713、00900今年配息金額,00919以年化配息率逾10%穩居配息王,形成「00919領1季,輾壓00929連拿5個月」的現象。

2023-12-11 06:00

碳權產品22日開賣 碳交所:每噸5至15美元

碳權產品22日開賣 碳交所:每噸5至15美元

台灣碳權交易所今年8月正式揭牌,預計12月22日啟動碳權交易。碳交所表示,環境部規劃2025年開徵碳費,因此目前首批掛牌國外碳權暫不可抵充國內碳費,也不能直接抵歐盟碳關稅,但可做為「碳中和」之用。

2023-12-11 00:44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