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基礎建設即將動工,國發會率先推出公共建設退場機制,為前瞻預算鋪路意味濃。(圖/記者李毓康攝)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國發會16日通過「公共建設計畫審議、預警及退場機制草案」,各項由中央及地方政府主導的公共建設將增加退場機制,未來其建設若1年內未啟動、或連2年被列為高風險的紅燈等級,該計畫就會核定退場,其剩下的預算就由其他計畫遞補。各界猜測其草案是在為前瞻基礎建設鋪路,以免到時許多城鄉的軌道建設又被貼上「蚊子館」臭名。
根據國發會資料顯示,在2017-2018年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特別預算經費共計1,089億元,國發會預計第一期可提供33,000-36,000人年就業機會。此外,各項建設也可刺激民間投資與內需成長,有望帶動台灣經濟發展。
按照國發會估計,部分縣市的捷運、輕軌列車等軌道建設約可創造7,000個就業機會,在阿姆坪排砂隧道、清淤工程等水環境建設部分則有9,000多個就業機會,在綠能、數位、城鄉建設也分別有3,000、1,200、10,400個就業機會。
不過國發會可能為防範其軌道建設變成國民黨各立委貼上「蚊子標籤」的公共工程,因此在16日決議通過公共建設計畫退場機制,未來只要計畫年度燈號連2年提報為高危險(紅燈)者,或是計畫核定後1年內未啟動或未依期程執行者、主管部會確認無執行必要畫者、明顯不能達成目標者等4大項可經行政院同意後退場,剩下的經費則由尚未獲配經費的計畫遞補。
國發會指出,過去5年來中央機關平均每年公共建設計畫執行經費約4,133億元,其中因工程執行遭遇天災、用地取得及流標等問題,平均每年約有500億元經費未如預期投入市場,年度預算達成率僅83%-91%間,尚有提升空間。
官員也解釋,設立退場機制是為了設下停損點,實質上當然是不希望真的有計畫退場,但若先將明確的遊戲規則訂下來,未來執行公共建設才能做落實、有效促進經濟發展。
▼未來公共建設若計畫核定後1年內未動工、或是連2年都被提報為高危險者,該項建設可經政院同意後退場。(圖/記者徐政璿攝)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