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師傅市值從鼎盛時期到現在下跌了800多億港幣。(圖/視覺中國CFP)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2011年,鼎盛時期的康師傅控股總市值一度突破1400億港幣(約5522億台幣),光賣出的泡麵一年就有60億包,成為泡麵市場上的一方霸主。在當時,很多人說起飲料和泡麵,首先想到的就是康師傅;而當初康師傅有多受歡迎,現在就有多淒涼。如今康師傅的市值只剩563億港幣(約2221億台幣),前後蒸發了800多億港幣(約3155億台幣)。
康師傅在剛進入台灣之時,也是曾紅極一時,提起康師傅經典口味紅燒牛肉麵,就是滿滿的食慾,現在提起康師傅,也只剩下滿滿的嫌棄。而這些嫌棄康師傅的,還包括他們曾經的目標用戶,曾經的「泡麵一哥」也隨著魏應州的隱退風光不再,走在沒落的邊緣。
綜合陸媒報導,自12月20日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發布康師傅創始人魏應州退休,由其兒子魏宏名接任的公告後,其股價就持續下滑,從12月21日起的三個交日易,跌幅就達4.41% ,市值蒸發約25億港幣(約98.6億台幣)。
產品問題引發信任危機
做食品,食品安全是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如同康師傅這樣的大企業,一旦有食品問題,就會被放大,危及品牌形象。
2014年,頂新黑心油事件爆發,儘管作為頂新集團下轄的台灣康師傅並無涉及黑心油生產,但負面事件持續發酵且波及大陸市場,對康師傅品牌影響十分負面。最終台灣康師傅也在2017年1月1日宣布解散,不再生產、銷售泡麵。
而在2016年之前,雖然康師傅在大陸市場上還是佔據著絕對優勢,但是老對手統一仍舊步步為營,蠶食康師傅市場份額。無論是在產品創新還是市場營銷,康師傅與統一的競爭都處在勢均力敵狀態,進而導致最重要的泡麵市場占比逐年下降,龍頭老大地位開始動搖。
品牌形像老化
儘管康師傅走的是大眾路線,產品力十足,但不得不否認的是,康師傅缺少創新力。
康師傅和統一纏鬥20年,從來都沒分出勝負,然而國外的泡麵卻快速入侵大陸泡麵市場。2017年,韓國11個月出口的泡麵總值達到了3億美元(約92億台幣),光大陸就佔了其中三成,外國泡麵漸漸成為熱銷產品,而康師傅泡麵銷量卻一再下跌。
▲ 韓國泡麵口味多樣,還時常更新產品。(圖/記者曾婉婷攝)
海鮮味、冬陰功味、豚骨拉麵、火雞麵.....這些進口泡麵時常換花樣、換包裝,推出新口味的速度非常快,連老對手統一都學到了這一點,根據市場形勢快速推出湯達人系列產品。
反觀康師傅,來來回回還是紅燒牛肉麵、老壇酸菜麵,連包裝都還沿用十多年前的「經典造型」,麵體的口感也還是一成不變,消費者早就味覺疲勞了。
終於,後知後覺的康師傅開始針對年輕消費群體做了改變,其主打高端的「黑白胡椒面」上市,但已經晚了,知名度遠遠不敵統一推出的「湯達人」。
市場結構變化
除了泡麵這個市場的競爭,隨著消費水準提高,泡麵對於現在的消費者來說,早已從曾經的「物美價廉」變成了現在的「垃圾食品」,此外,食品外送業務更是瓜分康師傅市場份額的最大元兇。
從前泡麵的消費主力是收入較為不定的勞工和學生群體,但現在,他們都能在外賣、外送平台上用便宜的價格點到豐富的食物,而方便快速的點單及送餐方式,更贏得了一大批在校學生的支持,作為消費主力之一的學生群體便投入了O2O(Online To Offline)外送平台的懷抱。
鼎盛時期的康師傅可能從未想過自己會以如此快的速度衰落,而對它造成最大打擊的,不僅是老對手統一,更是它曾經想都沒想過的外賣。
就像大潤發,曾在大陸超市的零售行業一直佔據著重要地位,連家樂福、沃爾瑪在大陸市場都不是它的對手,但最後仍是難逃被阿里收購的命運。
大潤發創始人黃明端曾說過:他戰勝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而這句話,用來描述如今的康師傅,也是再適合不過。
★ 版權聲明:圖片為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