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圖/《ETtoday新聞雲》資料照)
記者林淑慧/台北報導
台灣經濟發展面臨十字路口挑戰,學者提出四大政策建議。中央研究院今(8)日發佈「台灣貨幣金融改革政策建議書」,提出提升央行獨立性等四大建議;院士王平等人指出,台灣應參考新加坡設立主權財富基金,評估投入部分外匯儲備資金,提高獲利率並用於帶動產業發展現代化目標。
中研院今日針對資本市場資金運用的活化、中央銀行貨幣與匯率政策,以及金融政策與機制等面向,提供全面性與前瞻性的建言,盼促進臺灣的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同步前進。
依據該政策建議書,中研院認為「最佳」的金融體系和監理機構有三個主要目標。首先是穩定且可預測的通貨膨脹率,和由市場決定有競爭力的匯率,以保持貨幣和金融穩定。
第二是謹慎而有效地投資一國的金融資源,不將所有金融資源皆投資於高風險高報酬資產,也不是皆投資於無風險低報酬資產。第三是發展一套完善的金融體系作為增加就業和收入的來源,並為急需產業轉型的台灣提供關鍵金融資源。
中研院指出,台灣應將上述三項主要目標重新平衡,以實現央行和金融監理機構的現代化。研議小組從活化台灣資本市場,提升央行貨幣與匯率政策制定,改善金管會前瞻性的金融監理等三大面向,具體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台灣應效法美國聯邦儲備銀行,提升央行的獨立性、透明度與可究責性,基於系統性的貨幣政策研究,建立一個完整的動態分析架構,並提供前瞻指引,且應參考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經驗,在維持貨幣穩定的同時,可慎重評估是否將部份外匯儲備資金投入主權財富基金,在具透明度和可究責性下,此可帶動產業發展現代化,並創造就業和提升薪資收入。
第二,央行應該公佈外匯干預的歷史資料,設立全職而專業的理事,並且根據金融業的大趨勢,對數位貨幣有效地進行全面優劣評估。
第三,為金融監理及金融穩定機制之優化,應重新定位個體審慎監理及總體審慎監理主管機關及設立金融穩定委員會。
第四,從大數據的觀點,儘快修訂個資法以便建立完整的可攜資料權,建構更完備的數據中心,以整合及配對跨產業、跨部門、及跨國的生產商、代理商和消費者。
中研院院士暨央行理事李怡庭表示,從央行每年繳庫盈餘佔政府歲入比率約10%上下,遠高於國外央行的2%以下,顯示台灣政府財政健全性之不足,央行繳庫盈餘目標攸關貨幣與匯率政策的走向,當外匯存底部位累積過於龐大時,易使我貨幣政策失去獨立性,值得政府高度關注。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