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副總裁陳南光。(示意圖/記者黃克翔攝)
記者陳依旻/台北報導
央行「鷹派」副總裁陳南光再度對央行貨幣政策重砲猛攻!最新一期《銀行家雜誌》裡,陳南光以【面對通膨挑戰 央行如何打這一仗?】為題,內容直指,我國央行抗通膨態度消極,也應正視其處理高房價的責任。
陳南光指出,我國央行自始即堅持通膨只是短暫性,並認為以升息因應供給面衝擊不僅無效,而且「我國通膨相對溫和」,因此,至今多以半碼爬行的速度升息,台美利差已不斷擴大。
陳南光表示,2022年9月理事會議事錄摘要中,有一位理事認為「部分商品價格受到政策性管制以及CPI–房租類指數低估等因素,他也在最近發現一項研究顯示,如果使用台灣民間租屋平台的房租大數據資料,重新計算CPI–房租類指數,則通膨率將大幅上調,顯示民眾真實的生活成本已被低估,呼籲央行切不可樂觀地認定「我國通膨相對溫和」而掉以輕心。
在嚴格的油、氣、電價格管制或凍漲,加上關稅、營業稅、貨物稅減免等措施之下,2022下半年台灣的整體通膨雖然緩步下降,然而核心通膨卻一路攀升和擴散,以致國際原油與大宗物資價格雖已逐步降低,核心通膨仍維持高位,而這也會使民眾的通膨預期居高不下。
面對持續升高的通膨,不管通膨來自需求面或供給面,陳南光認為,我國央行抗通膨態度消極,不僅無法主動引導民眾的通膨預期,以致通膨範圍蔓延擴散,加以價格管制等措施對於資源配置效率的扭曲甚鉅,將帶來龐大的社會成本。
他呼籲央行,應主動負起物價穩定的責任。央行抗通膨的態度越明確、行動越積極果斷,就比較容易打破通膨與通膨預期互相強化的惡性循環,避免民眾的高通膨預期變得根深柢固,如此通膨和通膨預期就能越快得到控制,也有助降低經濟硬著陸的機率。
若央行要能負擔起物價穩定的責任,「就必須對通膨與通膨預期走勢有良好的掌握」。然而,自2021年以來,對通膨走勢持續判斷失準的結果,反映出央行對於通膨與通膨預期的研究與了解尚有所不足,也嚴重傷害央行的公信力。央行除了應儘速強化這方面相關的研究,也應編製更多樣化物價指標,並且進行民眾通膨預期的調查。
央行的營運目標包括促進金融穩定,而房價變動、不動產貸款集中度。然而,自從2021年12月之後,央行認為過去房市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的「執行成效良好」,就再也沒有提出進一步的管制措施,而在這期間,台灣房價持續暴漲,央行一方面宣稱由於剛性需求,房價上漲是「有基之彈」,並呼應成本上升等說法。
另一方面則稱房價高低不是央行關心的重點,並以租稅政策是抑制房價最有效的工具為由,將抑制房價的責任轉移給其他部會。
陳南光直言,前述理事會議事錄摘要中,就已有理事直指,房價是金融穩定最重要的指標之一,但並不代表本行可以放任房價持續高漲不管,「本行不重視房價的變動,這是錯誤的政策。」
如同,前述面對通膨問題的消極態度,央行也未能認清自身在金融穩定上的角色。因此,央行應正視其處理高房價的責任,採用適當的政策工具,透過像是選擇性信用管制搭配貨幣政策的組合,以履行其穩定金融的法定職責。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