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今周刊
「我曾經是個月光族,每次看到少得可憐的存款都很想哭,還窮到每天只吃一餐,因為錢真的不夠用……。」
提起剛出社會的辛苦,今年38歲的林以晴眼泛淚光,她大學主修心理系,工作15年下來,從月薪22,000元晉升到5萬多元,沒有職場熱門科系的光環加持,沒有富爸爸,讓老家在屏東的她,和許多異鄉遊子一樣,渴望擁有自己的房子,夢想早點享受財富自由。
如今,她手中不但擁有一棟市值千萬元的房子,還有每年收息40萬元的基金部位,讓她可以無痛應付房貸壓力。
回憶自己打造現金流的過程,林以晴篤定地說:「小資族要變有錢的第一步,就是紀律儲蓄。」大學一畢業就進入銀行工作的林以晴,月薪才22,000元,為了強迫儲蓄,除了每月固定用2600元購買年金保險,由於當時每位銀行行員有48萬元年息7%至10%不等的優惠存款額度,「我想盡辦法每月擠出一萬元做優惠存款。」
連續兩年的省吃儉用,爭取獎金、加薪,真的讓她存滿48萬元額度,每年靠優存就能流進3萬多元。「雖然不多,但讓我體會到『錢會自動流進來』的幸福感與安定感。」這,正是她離鄉背井北上打拚最渴望的一份感受。
28歲存百萬元 靠基金攢房屋頭期款
於是,她對「靠理財改變命運」的信仰更加篤定。儘管月薪穩定成長達到4萬元,但她並未改變省吃儉用的原則,每月至少提撥1萬至15,000千元定期定額,投入霸菱拉丁美洲與貝萊德世礦等基金,適逢2006、07年的全球大多頭環境,讓她在28歲那年,就累積到人生的第一個100萬元。
2008年金融海嘯來臨,她幸運地因提早贖回未受傷害,甚至在2010年全球資產價格瘋漲時,又針對新興市場採取更積極的單筆投資、波段操作策略,讓她的一桶小金不斷放大。
2014年,她決定把這筆錢累積的成果,布局下一個能夠帶來幸福感的資產──買房,她以200萬元頭期款,在台北民生社區買了一戶15.8坪、總價900萬元的小套房。
不料,原本希望為幸福加分的買房動作,卻差點讓林以晴的財富翻盤。「繳房貸的前幾年,手邊能理財的資金銳減,而我又承襲著父母親的傳統觀念:不要負債,要趕快繳清房貸,讓我動起買美股期貨加速獲利的念頭。」
(閱讀全文…)
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057期)。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誰說30歲前買不了房?她這樣做脫貧翻身
連沒喝完的熱茶都要外帶!她23歲存下第一桶金
25歲小資女 靠這招晉升包租婆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