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鏡週刊
台灣股市站穩一萬點,又進入7、8月的除權除息旺季,散戶投資人信心恢復,市場熱鬧滾滾。但是,號稱是全球最大尼龍薄膜(POBA)生產商的綠悅,卻發生董監事持股降到零、總經理閃辭、股價連續跌停的崩盤事件,綠悅在今年4月曾經創下每股175元的高點,到了7月中剩下83元,腰斬的股價讓投資人損失慘重。
負責經營的董監事把持股賣光光,等於向投資大眾宣告公司董監事棄逃,這是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但是在台灣,董監事零持股、或是接近零持股的公司不只綠悅一家,還有勝悅、淘帝,康聯、IET、佐登等董監持股不到一%的公司,這些老闆們到底在盤算甚麼?
董監事持股偏低,一直是台灣上市公司的奇特現象。隔鄰的香港,績優上市公司的主要股東持股往往都在6、7成以上,投資人買股票很安心,因為每增加一元的支出,老闆都要負擔7成,投資人可以確信大股東的利益與公司利益一致,不會有掏空公司、私人上下其手的問題。
但是台灣絕大多數的上市公司董監持股都低於2成,投資人對於公司買設備、大股東私人拿回扣的現象見怪不怪;每逢3年一次的改選,大股東只要花雞毛蒜皮的費用收購委託書,就能吸引一票散戶,持續多年用極低的持股掌控公司。妙的是,過去經營不善倒閉下市的公司如太電、力霸、國產汽車等都有這樣的問題,投資人健忘,不瞭解金融市場運作的大法官,做出金管會不得限制董監持股比例的638號解釋,證期局也不積極處理,繼續放任大股東以低持股操控公司。
最近爆發弊案而被收押禁見的永豐金控前董事長何壽川,就是大股東私人利益超越公司利益的典型範例,從公眾持股的金控公司放貸給自己的房地產投資,獲利都進私人的口袋,貸款的風險則留給永豐銀行。台灣的金控公司,除了國泰、富邦之外,包括官股金控在內,都是經營者持股極低的高槓桿公司,類似永豐銀行的作法非常普遍,貸款、購併、蓋大樓、買房舍,都是大股東賺錢好機會,只是何壽川「倒楣」,被內部人檢舉而曝光而已。
在股票多頭的旺季,投資人應該仔細到公開資訊觀測站,檢視一下自己持股的董監持股高低與變動的狀況。金管會與證期局多年來奢言「公司治理」,法規解釋汗牛充棟,但是台灣上市公司的董監事不像董監事、獨立董事不獨立,橡皮圖章漫天亂飛,這些公司就算股價短線上漲,長期持股的風險極大。綠悅股價崩跌、永豐金董事長身陷囹圄,都是投資人不能輕忽的警訊,避免買進董監持股太低的公司,是投資人自我保護的第一步。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