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鏡週刊
51年的酥餅老口味—裕珍馨,不只守著古早味,更與時俱進,同步改良成現代人口味,第2代店主陳裕賢說:「我每天要吃超過兩樣店裡產品,很少吃午餐,每咬下一口餅我都對自己說:一定可以更好!」
酥餅到現在,已經邁入第5代,51年來的味蕾演化史,記錄了研發師傅們每一回的技術琢磨與突破,也把文化傳承印記揉進一圈圈麵團中。
第1代:大包酥工法
創業摸索階段,採用傳統「大包酥」製餅技法,將大塊酥皮撖平,再鋪上油酥後,搓細再分塊,由於處在尚未規格的階段,每片尺寸、重量不一,採秤重計價,外皮的層次不分明,容易產生硬塊,師傅們戲稱「飛碟餅」。
第2代:小包酥工法
創始人陳基振的研發下,確立出一套明確配方,並改以小包酥工法,即酥皮完成後,先分割成小塊麵糰,再個別包入油酥;此種作法提升餅皮層次,以及酥脆口感,品質更加均勻穩定,製程規格化的落實,由此奠定基礎。
第3代:以天然奶油取代豬油
為了讓來大甲鎮瀾宮進香的茹素香客可以食用,裕珍馨首度嘗試以天然奶油取代豬油,創造出奶油酥餅的獨特滋味,研發過程中,堅持使用天然奶油,由餅皮散發出的淡淡奶香,成了味蕾招牌,加上1988年,大甲鎮瀾宮60年大建醮全鎮吃素的機緣,奶油酥餅隨著各地香客的腳步享譽全台,從此名列大甲三寶之一。
第4代:添加寡糖
健康低負擔的飲食觀念提升,裕珍馨因應著時代需求,加緊變革腳步,在穀類研究所的技術協助下,以寡糖取代一般糖品,維持甜度的同時降低糖油的吸收,同時保留美味,更留住健康。
第5代:「蜂巢狀」奶油酥餅
陳裕賢說:「由於酥餅太脆,經長途運送過餅皮掉光,於是常在思考如何鞏固結構,因此開始思考:如何讓餅皮結構更堅固,又不會結硬塊?且讓餅皮在分切時不會大面積掉屑?」
有天,靈機一動,想到蜂窩的6角形原理,將層層餅皮改成蜂巢狀,不僅外觀變更圓潤飽滿,餅皮還更不易破,於是第5代登場。
更多鏡週刊報導
【裕珍馨番外篇之一】這頭家教育兒子 別以為有錢就請的到員工!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