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顯示,近幾年中國大陸在中間產品出口比重約占全球4成。(圖/記者徐文彬攝)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大陸受惠於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與東協等跨國經濟組織,其在世界生產鏈的角色由過去的原料提供者或初階製造者逐漸轉向終端製造或組裝,中間產品出口比重約占全球4成。另外,中國大陸也由加工出口導向轉為推動進口替代,因此各國對中國大陸的中間產品出口比重呈現下降趨勢,以近10年而言,美國降12%居冠,而台、日、韓降幅多為3-5%。
依據各國定義的「中間產品」,多半是指「食品及飲料-未加工產業使用」、「食品及飲料-加工產業使用」、「其他工業用供應品」、「燃油及潤滑用油」、「資本財零配件」、「運輸設備零配件」等產品。而台灣的主要貨品多為半導體設備、儲存媒體、液晶指示器、電子零組件、積體電路等。
根據財政部統計,若觀察近10年中間產品出口平均比重,中國大陸的鄰近國家對其「中間產品」出口比重明顯高於各國整體中間產品出口比重,以2016年而言,台灣為86.2%、馬來西亞84.2%較高,顯示台馬2國相對來說依賴中國大陸的市場。而南韓、新加坡則在7成以上,美國各類的3C終端產品多半在中國大陸、墨西哥生產或組裝,去年美國對中國大陸中間產品出口僅有57.8%,相對2007年的69.4%減少11.6個百分點,下降幅度約為12%、也居冠各國。
▲美國各類的3C終端產品多半在中國大陸、墨西哥生產或組裝,因此去年美國對中國大陸中間產品出口約57.8%。(圖/資料照)
在全球的機會成本因素,也就是比較利益與國際分工考量下,加上物流與運輸成本降低,各界認為相當有利於跨國企業投資布局。以近10年中間產品占全球出口比重而言,其比率高達6成,而中國大陸加入WTO後,中間產品出口比重也占4成之多。
不過,雖然中國大陸中間產品出口比重約4成,但其他亞洲國家受到中國大陸土地廉價與勞動力充沛等誘因,因此自成區域經濟體的供給鏈,中間產品出口比重也明顯偏高,以2016年為例,台灣、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分別為77.5%、73.1%及70%。
至於歐美國家如美國、德國及法國等,其主要出口貨品偏向於汽車、機械設備、飛機及資通訊等終端產品,因此中間產品出口比重自然較低,分別為53.5%、46.1%及45.3%。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各國在地化生產與貿易保護逐年擴張,不少國家選擇減少出口中間產品,近年除南韓、中國大陸以外,各主要國家中間產品出口比重多半都有下滑趨勢。
至於台灣對中國大陸主要貨品出口部分,2015年相較2014年而言,年減15,993,548美元(約4.8億新台幣),年減率為12.44%,為近10年次高,僅次於2009年的15.84%;而去(2016)年相較2015年也減少263,325美元(約780萬新台幣)、年減率為0.23%。有趣的是,台灣大約每3年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就會陷入年減情況,以近13年來看,2008年時年減0.62%、2009年為年減15.84%、2012年為年減3.82%、2015年與去年也皆為年減情況。外界認為,台灣的中間產品出口相當依賴中國大陸,但主要出口貨品卻不斷下滑,可能顯示台灣依賴鄰近經濟體,但在國際經貿上仍面臨關稅與經濟組織邊緣化。
▼台灣面臨中間產品過度依賴中國大陸與主要出口貨品數值下滑的窘境,或許多方參與國際貿易組織是一大關鍵,圖為簽約示意圖。(圖/視覺中國CFP)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