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鳳琪 攝影/陳之俊
過去幾年科技快速推進,各國都在擬定新的國家戰略,美國喊出「再製造」,德國力推「工業4.0」,中國揭示「中國製造2025」,日本卻在這波熱潮中缺席。
2016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首度對全世界宣布未來願景,提出2030年「社會5.0」。在以人為本的思惟下,建立串聯AI、機器人、物聯網等科技的超智能社會,藉此重返經濟強權地位。
如今,這個概念已是日本人耳熟能詳的新名詞,更引起歐盟、美國、中國關注。連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里、科技部長陳良基、行政院政委吳政忠都指出,日本社會5.0,值得台灣研究。《遠見》團隊走訪日本產官學界,採訪多位相關政策關鍵推手,帶回第一手解析。
11月1日,東京澀谷車站,萬頭攢動。這天,被稱為東京新地標,樓高47層的「澀谷天空」大樓,在眾所期待中正式開幕。
這天,來自世界各國的媒體、觀光客,全湧入澀谷,為了一睹日本最大的天空觀景台。玻璃帷幕牆打破隔閡,偌大的東京,就在腳下,100公里外的富士山,清晰地近若咫尺。
澀谷,曾是日本時尚代名詞,是亞洲潮流的發源地。在這裡,有全球最大十字路口,每天將近250萬人經過;澀谷車站,每天轉乘人次超過300萬人,僅次新宿,日本第二。
然而,發展較久的澀谷,一度蒙塵,建築已老朽,街廓擁擠紊亂。
澀谷都市革新 營造多元互動空間
為迎接2020年東京奧運,東京政府展開「百年一遇」的澀谷復興計畫。在寸土寸金的商業區,刻意保留開放空間,劇場式階梯與舞台設計,免費表演吸引人們駐足。空中廊道,串連車站與各商業大樓,讓忙碌的交通,不再是阻礙。
這裡,嶄新設計了學校、企業、政府協作的共創空間 SHIBUYA QWS,要打造澀谷為匯集各種可能的十字路口,邁向世界。目前已吸引Google進駐,「聽說很多IT公司計畫將總部搬過來,這裡將成『日本矽谷』,」東京街頭上班族興奮談論。
日本,正在改變!
30歲出頭、留學美國史丹佛大學,專長「設計思考」的吳彥彰,U-Next公司創意長,參與了澀谷百年改造計畫。他指出,經產省去年公開發表「設計管理宣言」,呼籲「企業需要更有創意的設計思考」,日本已意識到,要更重視創意人才。
他觀察,澀谷新車站開放空間多了,有各種活動,像是音樂會,甚至還有三人籃球賽,這裡不只是科技車站,更是人與人友善互動的空間,日本正敞開大門,接納更多元聲音、人才。
「東京,曾是個很冷漠的都市,」吳彥彰說,澀谷改造計畫已讓他切身感受到日本改變的決心。
2016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首度對全世界宣布未來願景,希望打造出「以人為中心」的超智能社會5.0。
一開始沒有引起太多關注,但醞釀與執行至今三年,在東京奧運將舉辦前,這個概念已成為日本人與各國人士朗朗上口的新名詞。
今年10月31日,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里日前參加《遠見》華人領袖高峰會時還特別指出,日本社會5.0的願景一開始聽起來覺得不太可能,但愈想愈覺得可以實踐。科技部長陳良基、行政院政委吳政忠也在接受《遠見》專訪時指出,日本社會5.0值得研究。
新明治維新社會5.0 日本拚重返榮光關鍵
到底社會5.0是什麼?為什麼引起歐盟、美國、中國與台灣各界關注?
過去幾年來,由於科技快速推進,各國紛紛擬定新的國家發展願景。美國喊出「再製造」,德國力推「工業4.0」,中國揭示「中國製造2025」。只有日本提出,以人為中心的發展願景,強調經濟與科技發展,要能同時解決人類的社會課題。
在以人為本的思惟下,日本提出2030年社會5.0,這是繼狩獵、農耕、工業、資訊社會後,人類社會第五次變革,是架構在AI、機器人、IOT、量子運算科技下的超智能社會。
在社會5.0藍圖下,人類將在網路虛擬與物理實境融合的世界裡生活;人類與機器人,將協作共生;人生,不管是學習、工作或休閒,都不再是線性發展,而是多元並進。
例如人類移動,將因自駕技術、即時訊息,提高效率,降低事故,並解決高齡者移動挑戰;未來醫療,將透過個人健康訊息即時監控與AI預測,達到「治未病」境界。
農業、工業製造、人類飲食、採購、休閒、移動等,都將在社會5.0時代,達到高效率與完全「客製化」。目前在無現金支付領域,遠遠落後其他國家的日本,也希望在社會5.0裡,直接進入區塊鏈的時代。
日本史上任期最長首相安倍晉三,將推動社會 5.0視為帶領日本重返榮光的關鍵,希望藉由打造全新的社會模式,讓日本不必依賴人口數量,能重掌經濟強權地位。
因此社會5.0,被視為日本現代版明治維新,已掀起日本從產業、政府到民間的改革浪潮。
醫療業〉在宅醫療、遠距看診
家取代病房 偏鄉、高齡者不用奔波
看看日本醫療業,如何落實超智能社會5.0?
來到東京日本橋地區,入夜後人潮散去,一片靜寂。剛從新加坡返抵日本的武籐真祐,還來不及回家,就先跑到診所關心遠距醫療團隊進展。
武籐真祐是日本在宅醫療協會鐵祐會的理事長,也是日本厚生省與經產省「遠距醫療」研究計畫的領導人。螢幕上,獨居阿公、阿嬤的脈搏、體溫透過穿戴裝置,即時傳遞了健康關鍵數據。
住在偏鄉的高齡糖尿病患者,透過YADOC遠距醫療系統,能初步從患者影像中辨識病情,並傳給人在市區的主治醫師,接著醫師進一步透過線上視訊,即時問診。
在日本,已有近千家醫院診所加入遠距醫療系統,緩解偏鄉交通不便,以及醫師人手不足等問題。背後推手,便是武籐真祐。
為讓醫療法令鬆綁「面對面問診」,2017年,武籐真祐帶領一批科技與醫療團隊,在日本九州福岡落地驗證遠距醫療,因成效不錯,促成2018年安倍首相鬆綁醫療法規,定調「遠距醫療」為未來社會願景藍圖,也讓高齡日本,迎來希望。
擁有醫學博士與會計師執照的武籐真祐,曾是日本天皇御醫。目睹日本快速老化,讓他憂心忡忡,「2030年日本『死亡難民』將高達47萬,日本,一定要改變。」在宅醫療、在家安老,被視為解方之一。
311大地震後,他跑到險些被海嘯滅村的石卷市開診所,除了照顧倖存者,也希望建立在宅醫療系統,他回憶,「系統建立,需要當地醫生、護理師、藥師協助,但他們本身就是災民,這條路,很辛苦。但不改變,不行。」
在他的推動下,日本各地在宅醫療系統陸續建立,AI助攻,遠距醫療將打破地域與時間的限制,日本醫療未來願景已不遠。
科技業〉量子電腦、AI
以人為本 打造「客製化」未來
科技業又如何迎上社會5.0?
來到東京市區的IBM總部大樓裡,藏著影響人類未來最關鍵的科技之一「量子電腦」。電子電腦的運算速度能快速處理一般電腦可能要花數十年的資料,被稱為下個世代的「運算工具」。
IBM日本副總裁森本典繁,有量子電腦之父的稱號。他透露,量子技術已可運用在化學運算與金融風險控管,運算速度加快一萬倍,預計三、五年內,便可商轉。
他指出,社會5.0就是關心「人的生活」,未來,不論健康、居住、交通、糧食或醫療,都將大量使用量子運算。
IBM已與日本各大學、保險公司合作,從人們開車或走路型態,預測罹患神經疾病的風險,像是帕金森氏症症。風險預測後,進一步啟動疾病預防機制。
又如備受關注的塑膠垃圾與食物浪費,IBM已開發出可百分百循環利用的塑膠;並利用AI、IOT等技術,追蹤、控管食物旅程,避免浪費。
八大挑戰一波接一波 危機感點燃改變決心
其實,安倍提出社會5.0,是因為危機感!
旅日多年的執業律師徐崧博分析,安倍2012年上台後,為搶救經濟,一口氣讓日幣兌美元,從80元貶到124元,2017年,趁中國關閉虛擬貨幣交易所,開放虛擬貨幣交易所,皆瞬間吸引外資流入。
Acer日本社長詹國良觀察,曾是製造大國的日本,產業正積極改革,捨製造,甚至找台廠合作,轉向提供創新價值整合服務系統。
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政治經濟博士黃俊揚分析,日本改革的起點,始於311大地震。
在此之前,日本經濟已歷經多次重創,先是1995年神戶地震,影響GDP近5%,緊接著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網路泡沫、2001年美國恐攻、2008年金融海嘯……。
2010年,日本人口成長首度正轉負,開始陷入「人口消失」悲觀氛圍。隔年,311地震,不但震掉了GDP近3%;對內,外商撤僑、撤資,重建工程浩大,政府預算卻縮減;對外,面對美國、中國等新科技巨擘崛起,更如致命重擊,讓日本信心潰散。
追根究底,日本社會有八大挑戰。
挑戰一、經濟實力一度直逼美國,高居世界第二,現已被大陸超越。
世界銀行統計,1995年日本人均GDP達4.3萬美元,遠遠超過美國2.8萬美元,此後一路下滑。2017年,美國人均GDP約5.9萬元,新加坡也有5.7萬美元,日本僅3.8萬美元。
挑戰二、人口老化快速,負擔不起的未來。
今年,日本65歲以上人口達28.4%,2030年將達31.2%。日本經產省統計,光是年金給付,就從1990年78.4兆日圓飆升至2017年的120.4兆日圓。還不含醫療與照護費用。
挑戰三、日本人正在消失。
2010年日本人口由正轉負,推估40年後,將從1億2000多萬人到僅剩9000萬人。
消失的日本人,學校、地方政府也將一一消失。2033年,日本將有近30%房屋無人居住。屆時,連東京近郊,都將變成無人鬼域。
挑戰四、人才不足。
根據日本經產省統計,日本IT人力需求在2019年爆發後,2030年,IT人才缺口將達79萬人,恐連維持社會基本運作都有困難。
挑戰五、地方消滅,農村廢耕,恐釀糧食危機。
根據統計,2040年,日本有22.9%地方縣市面臨人口減少40%衝擊。像是秋田、青森,都將消滅。直接衝擊的,是農村棄耕。
2025年,日本農地面積將較半世紀前,減少1∕3,2050年,日本將捲入全球搶糧危機。
挑戰六、研發與投資實力衰退。
日本近年發表的《科技白皮書》,承認論文與科研投資都落後美中等國。1995年,日本論文發表仍居全球第四名,2015年卻滑落至第九名,甚至輸給中國。
2017年醫療IT產業投資,日本僅3500萬美元,居美中歐之末,美國投資金額超出日本100倍。
挑戰七、基礎建設老舊。
日本許多基礎建設已超過40年。日本國土交通省統計,2033年,日本基礎建設維護費用高達5.5兆日圓,恐占日本GDP超過2%。
挑戰八、城市擁擠、資源分配不均、防災挑戰加劇。
就在日本地方面臨消滅挑戰的同時,東京人口持續增加,預估2025年將達1398萬人。擁擠的城市將造成居住等資源分配不均。
貿協東京辦事處處長陳英顯回憶,311大地震時,東京地鐵停擺、數百萬上班族回不了家;停電讓整個經濟活動數度停擺。
黃俊揚分析,打造社會5.0時,日本政府特別重視都市防災,像是即時監控預警,利用科技,打造井然有序的緊急災難救助系統,「社會5.0,科技防災是很重要的項目。」
不少日本產官學專家指出,就在八大挑戰下,日本急需振興,需要善用新科技來解決人口減少與老化。
台日困境相同 值得政府借鏡
綜觀台灣挑戰,高齡少子、地方消滅、經濟疲弱等,皆與日本相似。
當日本在國內危機與國際科技的發展趨勢下,從政府、產業界、再到學界,大家從危機中凝聚共識,積極推動社會5.0,逐步實踐未來願景,值得台灣借鏡。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2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讀者迴響